採訪全國人大的紅衣、藍衣女記者上演「白眼事件」的《新聞甄嬛傳》戲碼,為連日來北京人民大會堂圍繞著習近平國家主席修憲延任的政治大戲,平添喜劇效果,搶戲「效果」和「笑果」十足。儘管藍衣女記者完勝,但早些年可是「紅衣女記者」當道,「母儀天下」呢!
白眼事件 藍衣女記者完勝 北京政治季一大驚奇
多年來,「紅衣女記者」一直是政協和人大兩會會場外,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而其中涉及女性新聞工作者在中國這個共產黨一黨專政體制下,媒體記者採訪高層權力運作時所無可迴避的性別困境及突破,如今因著一名「藍衣女記者」與同業較勁不耐煩下猛翻白眼, 讓原本發人深省的嚴肅話題受到關注,也算是今年北京政治季的一大驚奇。
巧的是,就在幾天以前,BBC中文網在今年3月8日兩會剛登場所推出的國際婦女節專題《政治新聞場中的女記者,主角或裝飾物?》,也正好呼應了昨天吸睛度破表的「白眼事件」。報導指出,每年的中國「兩會」均於三月初召開,因此3月8日的國際婦女節總與人大和政協會議這些最受本土和國際媒體關注的中國政治事件重疊。
報導稱,出現在政治事件和場合中的女記者群體,「在報導政治新聞的同時,其自身也成了聚焦中國轉型社會關涉性別、審美、平等諸多公共話題討論和衝突的被關注對象」。
「她們手持話筒和相機的形象,每年都如儀式般出現在報章上、鏡頭前」。中國國內報導定期策劃「兩會上的女記者」 、「兩會美女記者」等話題也成了慣例議程設置。報導指出,這個話題常備選項如何在中國的媒體生態中成型,「女記者」何時成了一個專有社會身份定義? 如何衍生和激發了怎樣的話題討論? 女記者們自己怎麼看?
紅衣女記者 第一代是吳小莉
報導提到,1998年,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在例行的全國人大閉幕新聞記者會上,面對台下幾百名中外記者,伸手點名身著紅衣的鳳凰衛視女記者吳小莉,開口便稱「你們照顧一下鳳凰衛視台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歡她的節目」。吳小莉一時受寵若驚,,不但先回以一句「謝謝朱總理」,並盛讚「您也是我的偶像」。然後才正式提問,機會難得,一次問了兩個問題。
報導稱,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個性化表達,「令習慣了不苟言笑的中國官員形象和嚴肅冷漠的社會主義政治風格的全球媒體甚是驚喜」。「朱總理原來也有好惡」,也會「追星」! 此事一時成為媒體話題,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女記者」在兩會上如何與政治領導人微妙互動,如何引導媒體討論,成了互聯網尚不發達的中國社會熱議的話題。
現年51歲的吳小莉,父母祖籍浙江紹興市新昌縣,出生於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1988年考進華視新聞部,擔任記者、主播。1993年,離開華視新聞,正式前往香港加入衛視中文台。
1996年3月衛視改組,鳳凰衛視成立,吳小莉擔任節目主持、新聞主播,後兼任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至今,目前為鳳凰衛視首席新聞主播,並曾被Asiaweek《亞洲新聞週刊》選為「當今中國你應認識的50位人士」之一。
BBC中文網稱,採訪風格被中國媒體形容為大氣淡定原籍台灣的主持人吳小莉,「身著紅衣的形象被中央電視台鏡頭一遍遍重播,瞬間在中國圈粉無數」。眾多傳媒學研究刊物和新聞學課程上,曾專門以吳小莉為例,「分析如何更有效地在政治場合中爭取提問機會,抓眼球」。
穿上紅衣 戴上絲巾 記者會無往不利?
新聞傳播專業的年輕學生們被告知,「穿紅衣服容易在視覺上第一時間獲得注意,是很重要的提問與採訪技巧!」報導指出,因此,心照不宣地,每屆兩會上報導的女記者尤其是電視記者們,不少會「精心穿戴紅色服裝與絲巾」。「紅衣記者」成為一種現象,也成為讓後輩可借鑒的新聞前輩的「制勝秘笈」。
報導引述某省級電視台記者張小小(化名)今年是第一次報導兩會,便選擇穿紅衣「上會」。她對BBC中文網表示,紅色「在人群中比較顯眼」,在記者會上可以「提高被叫到的機率」,且「襯自己的膚色」,也符合兩會主題。
報導認為,這種方法可能確實有效。有中國媒體統計過,2009年兩會政協首場記者會上,主持人在三十分鐘內連續點名三次戴絲巾的女記者提問。
網路時代 美女記者當道 百大評比圖文並茂
除去服裝,「美女記者」也向來是熱點。報導提到,2010年前後,各網絡平台的兩會專題中開始出現「美女記者」圖集,2014年更曾有媒體評比出「兩會現場百位美女記者」。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王海燕認為,女性記者常常會被媒體用作兩會的一種競爭策略。,「很多媒體會刻意安排女記者採訪,女記者著裝也會比較鮮艷以贏得提問機會」。
曾從事記者多年的性別平等工作者馮媛告訴BBC中文網,在兩會這個嚴肅的政治場合,國內媒體很多內容不能報導,「美女」元素可以吸引到更多受眾關注,「政治上也比較安全」,因此「女記者」和「美女記者」容易被拿來做文章。
拿女記者外貌身材大作文章 消費和歧視不言而喻
不過馮媛也質疑,將女記者作為「招牌」,拿她們的相貌、身材、年齡、服飾等評頭論足,「顯示出社會還沒有真正反省對女性的消費和歧視現象」。
報導並稱,張小小在學校時便經常見到「美女記者」的報導,當時覺得她們「都好漂亮」,「但入行後發現,真正的工作不止這些」,作為兩會記者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女記者仍需努力工作:怎不報導兩會的小鮮肉?
第三次報導兩會的記者肖瀟(化名)覺得「女記者」這種視角「莫名其妙」。她認為「女記者也是來工作的,而不是通過這個場合來確認我們女性身份的」,「怎麼沒看見誰報導一下兩會上的小鮮肉?」
肖瀟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這個話題本身就來自男權社會一種自上而下的俯瞰視角」。現在傳媒行業女多男少,女記者報導兩會「本身不是新聞」。而「美女記者」這種表述就更赤裸了,「沒人會因為被人叫做美女記者而高興的,我覺得這是對女性記者的不尊重」。
肖瀟強調,工作中男性同行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強度都很平均,並不會區分性別。像這次兩會她每天最多會跑兩三個地方,「最多一天工作16個小時」。
女記者並未更佔優勢 反而不受男性當權者平等對待
BBC中文網稱,「展現XX風采」是社會主義中國特有的話語。所以很多人在消費這些內容時,不會想到「物化女性」、「性別歧視」等詞語。
採訪兩會,女性記者更佔優勢?報導認為,實際情況是,在嚴肅話題或者重要採訪時,女記者有時會被採訪者有意無意地認為「不夠格」,反而一個男性記者會被同為男性的當權者們「平等對待」。或許,這是女記者要面對的另一個「天花板」。
此外,編發兩會美女記者圖集也被認為是「過於娛樂化」而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少。報導稱,最近幾年中國記者們在赴北京參加兩會前,宣傳部門都會提醒,報導不要「娛樂化」,「美女圖集」自然在此之列。因為政治口徑限制,嚴肅報導「不易出彩」,再加上最近幾年「媒體互聯網化」,都推出了自己的網上新聞產品,到了拼點擊量的時候,「輕質化、抓眼球」成為風潮。
報導提到,既然政治口徑緊,媒體們就開始「追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不乏娛樂明星、體育明星、明星企業家。這種報導多了,犧牲了兩會作為政治場合的嚴肅性。宣傳部門就出面「管束」記者,一同減少甚至消失的也包括各類「美女圖集」了。
出自男性視角 報導負面 8成女記者曾被性騷擾
王海燕指出,對女記者的關注,可以是一把雙刃劍。她認為,「不只是女記者,兩會上女翻譯、女司儀等群體通常也會吸引不少目光和報導」,這從一定程度顯示出,「女性的勞動變得越來越可見」。中國一直在強調「女性能頂半邊天」,這是國家希望公眾看到的一部分,通過兩會展示出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積極的信號」。
但她同時表示,捕捉女記者、女代表的外貌、著裝,實際上社會出自男性視角的觀察,女性還是放在「被看」的角度,這對社會是有負面影響的。
報導指出,最近兩年,兩會上「美女記者」的提法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她們辛勤、吃苦、敢拼的形像。「女記者發揮『洪荒之力』」、「個個都是女漢子」……這類報導比比皆是。馮媛表示,既不能一味強調她們的美麗,也不應一味強調她們的辛苦。
由女記者黃雪琴發起的《中國女記者遭遇職場性騷擾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超8成受訪者曾被性騷擾。馮媛分析稱,這顯示女記者目前身處一個「性別不太友善」的工作環境。
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在例行的全國人大閉幕新聞記者會上,面對台下幾百名中外記者,伸手點名身著紅衣的鳳凰衛視女記者吳小莉,開口便稱「你們照顧一下鳳凰衛視台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歡她的節目」。 圖:翻攝自Youtube
吳小莉一時受寵若驚,,不但先回以一句「謝謝朱總理」,並盛讚「您也是我的偶像」。然後才正式提問,機會難得,一次問了兩個問題。 圖:翻攝自Youtube
多年來,「紅衣女記者」一直是政協和人大兩會會場外,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而其中涉及女性新聞工作者在中國這個共產黨一黨專政體制下,媒體記者採訪高層權力運作時所無可迴避的性別困境及突破,如今因著一名「藍衣女記者」與同業較勁不耐煩下猛翻白眼, 讓原本發人深省的嚴肅話題受到關注,也算是今年北京政治季的一大驚奇。 圖:翻攝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