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在2018年伊始就因M503航線而劍拔弩張,BBC中文網22日刊登捷克智庫「國際事務協會」(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台灣研究員廷米賀(Michal Thim)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政府意識到在贏得台灣人心的戰鬥上,他們已經輸了」;中國政府也同樣了解到,他們不能依賴明顯地正在走下坡路的國民黨來實行統一大業」。

「台海現狀正在改變」,作者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現狀」是兩岸對峙僵局的一個口號,在當時情勢下,各方勢力都能參與,然而台海現狀從來都不是靜止的。

廷米賀表示,雖然(台灣)政府仍空洞地堅持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和終極統一,一個個調查卻顯示,台灣人離中國人這一身分認同越來越遠。支持台灣持續走向獨立的呼聲高漲,支持統一的聲音只存在少數國民黨老黨員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極右派狂熱份子之中,後者不再稱「反攻大陸」,反而是希望中國拿下台灣。在台灣以顏色標示統獨的說法來看,代表統一的「深藍」現在變成了鮮紅。

文中提到,北京持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自從國民黨被共產黨打敗撤退到台灣,北京一直堅持擁有對台灣的主權。不管人們怎麼想,北京想讓人相信,無法成功控制台灣及其離島是由於分離分子和美國從中操作,大部分的台灣同胞「都迫不及待地想被統一」。在「台灣問題」上,官方宣傳中呈現的方式和實際情況的區別令人擔憂。

作者認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北京已經足以在軍事實力上支持武力統一。美國的中國解放軍專家易思安(Ian Easton)去年出版新書,輔以解放軍內部文件,清楚表示,北京目前仍沒有完全達到全力攻擊台灣的條件,但中國的發展也大到足夠引發2020年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揣測。

廷米賀說,台灣拒絶統一並不是因為美國培養了一群分離分子來毒害台灣的年輕一代。「支持維持現狀,最終達成法理獨立,是台灣在的普遍的現象。台灣在沒有美國參與之下的民主發展,正是台灣反對一個中國的真正原因」,廷米賀說。

他指出,台灣在美國國會不但得到兩黨支持(特別是在兩大黨議員們在其他議題上嚴重分歧時),並且在國家安全的範疇上得到政治菁英的支持。「台灣落入北京手中的話,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來說將會是個地區性的詛咒,對日本影響尤其巨大」。

因此,作者分析稱,美國政府還是繼續視台灣為一個實質獨立的國家,是為美國在印度―太平洋策略的組成部分。美國在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到對台灣和中國的擔憂,可以解讀為美國自1980年代開始積極參與中國事務以來感到的深切挫折。在美國人的想法中,美國從中得到的回報只有北京持續積極地侵蝕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或是中國將美國趕出中國視為後院的地區,例如台灣和南海。

廷米賀認為,在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於2016年當選後,「北京政府在兩岸協商中採取零和遊戲」。「中國政府中斷兩岸溝通的原因並不僅僅是不喜歡民進黨以及民進黨不明確表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這個議題上過去採取比較彈性的做法。關鍵點在於,「中國政府意識到在贏得台灣人心的戰鬥上,他們已經輸了」。

作者強調,中國政府也同樣了解到,他們不能依賴明顯地正在走下坡路的國民黨來實行統一大業」。這麼做只剩下邊緣團體和被中國政府資助的團體還在這個協商之中。「如果胡蘿蔔不可行,剩下的只有鞭子」。這很可惜,因為在2016年之後,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執政在某些程度上讓選民失望。雖然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自信,但對於台灣來說,這只被解讀成更好戰。

展望未來,廷米賀說,對於中國、台灣和美國來說,儘管前景看似不樂觀,路還是可行。更緊密的美台合作能讓北京保持警覺,並且對日本傳達出美國會維持東亞區域和平的承諾。美國應該加強與台灣、日本的外交及國防聯繫,還有在台灣及中國邊界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和印度下功夫。「強國的力量競賽也許無法避免,但可能帶來新的、更穩定的現狀,對所有身在其中的人來說,這永遠好過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