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叫車平台「滴滴出行」今天在台灣上線,被視為其品牌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不過,在擴張過程中,如何因應各個國家的政策、交通差異,是滴滴未來要面對的難題。

中國網路叫車龍頭滴滴出行進入台灣,獨家代理商樂迪科技正式將滴滴出行服務導入台灣,app也於今天上線。

2012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設計開發的「嘀嘀打車」在北京起步,最初只能預約計程車,發展至今,已經可以在應用程式上預約專車、搭順風車、代駕、試駕、甚至還可以拼車出行。

打開「滴滴出行」app,透過GPS定位,用戶先選擇上車地點及目的地後,就可以呼叫周邊的計程車或快車、專車,訂單成立後,程式上會顯示接單司機的姓名及車號、電話號碼,方便乘客聯絡。

搭乘計程車的乘客可以在下車時用支付寶或微信線上支付,避免下車時付錢找零,手忙腳亂。而搭乘滴滴快車、專車,則不需付款給司機,一律從app裡支付,發票或收據,也由滴滴出行開立。

方便的服務讓滴滴在幾年間壯大,2016年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新一輪融資進展。其中,美國蘋果公司向滴滴出行投資10億美元。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通過換股方式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

收購Uber中國,滴滴希望藉此往國際邁進。路透曾報導,滴滴計劃2018年第一季進軍墨西哥市場,在墨西哥推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招募當地司機到平台。

2016年8月與Uber中國合併之後,認為中國國內網約車市場大局已定,當年底開始提出國際化擴張的戰略。新浪科技也曾引述滴滴出行創辦人、董事長兼CEO程維表示,2018年將會是滴滴國際化的突破年。

這次滴滴將市場擴展至台灣,算是滴滴首次直接對外擴張,為品牌國際化布局的一環。不過,由於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政策監管、交通狀況等方面的差異,滴滴的國際化之路仍舊面臨著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