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鹽水可說是台灣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地名來源據說是倒風形成天然內港,港內有鹹水而得名。鹽水在清朝雍正時期已是大市鎮,至嘉慶、道光期間是鹽水最盛時期,人稱「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月津的源由是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所以稱之為「月津」或「月港」。

不過,現在鹽水港已不在,提到鹽水玩的只想到蜂炮,吃的只想到意麵。

走在鹽水的老街「橋南老街」,短短百來公尺的街巷幾乎是木質老宅,但少數已成廢墟。老街首戶人家是泉利打鐵鋪,七十多歲的老闆很會做生意,看見遊客第一句話就是:「你有看過我吧!」沒有?「那你一定沒在看電視,電視台攏來訪問我,國外的人都來跟我買刀具。」

他招呼著遊客入內參觀,拿出一把把的刀具介紹:「切菜切肉切水果都很利,來買一支的人都會再來買第二支,再買第三支送朋友。」李老闆說這家打鐵鋪已傳承六代,近二百年,門口的削刀板凳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

月津港親水公園就在老街旁,午后涼風徐徐、柳樹飄飄,很有水都的氛圍。

市區的八角樓也是鹽水著名景點之一。離不到幾十公尺處有一間「永成戲院」,它興建於1945年日治時期。鹽水小鎮在最繁華時有三間戲院,目前僅永成戲院被保留翻新,除了星期一、二外,它仍持續播放電影與政府宣傳片,兼具地方藝文使用。

鹽水沒有台鐵經過,但卻有鹽水車站,它是早年台糖鐵路布袋線的車站之一,1909年啟用,1979年廢站。車站房舍、月台與台糖小火車的窄軌,目前都保留,形成有站無車的影像。

讀過國中教科書的人都知道有條絲路,是中國古時與西方的交通路網,但卻很少人知道台灣有條「詩路」在台南鹽水。愛好台灣文學的當地素人詩人林明堃,為了建造一個台灣詩的故鄉,將蔡培火、賴和、葉俊麟、李臨秋、路袖寒等七十餘位可以代表台灣的詩人,集結他們創作的詩詞,燒製成陶片,鑲嵌在雲牆上。

從台19線依路標指示彎進小路,就是台灣詩路的起點,雲牆上第一首詩是蔡培火的<台灣自治歌>:「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過代,著理解,著理解,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台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應該。玉山崇高蓋扶桑,我們意氣揚,通身熱烈愛鄉血,豈怕強權旺,誰阻擋,誰阻擋,齊起倡自治,同聲直標榜,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台灣詩路有近百首詩作,是從台灣1923年新文學運動以來,挑選出的作品,很值得一首首的品味。

泉利打鐵鋪傳承六代,仍堅持手工打造每一把刀具。   圖/張大魯攝

門口的削刀板凳超過一百年歷史。   圖/張大魯攝

橋南老街的房屋多為木造,但多數無人居住。   圖/張大魯攝

永成戲院有73年的歷史,至今仍有播放電影。不過,是免費觀賞。   圖/張大魯攝

八角樓有171年的歷史,是鹽水最重要的古蹟。   圖/張大魯攝

鹽水車站有站無車。   圖/張大魯攝

位於台19線上的台灣詩路是鹽水新興景點。   圖/ 張大魯攝

蔡培火的<台灣自治歌>。   圖/張大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