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低註冊率、國際競爭力低落等問題層出不窮,臺灣高教面臨崩盤危機?!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疾呼,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教育部應立即行動,公立大學最遲應於108學年度起,每年與私立大學等比例減招,民國117年高教生源只剩近16萬人,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

陳振貴也呼籲教育部除放寬境外生招生名額上限,高教深耕計畫打國際盃的頂尖大學校數更應少於四所,其他大學則發展具自我特色的國際化,否則一旦境外招生失利,國內大學恐將倒一半。教育部並應實施差別化學費政策,放寬私校學費管制,開辦公費產學專班培養基層勞動力,促進公私立大學公平競爭。

他表示,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

他認為,台灣高教面臨四大難題:少子化衝擊、大學教育應朝公共化或市場化,必須儘速定調、擴大大學自主、鬆綁大學管制之外,的同時,教育部與社會擔心私校──尤其是末段班私校會辦學不利甚至「作弊」,只好對所有大學一視同仁,要求照同一個標準辦學,呈現兩難的拉鋸戰;最後則是國際競爭力下滑,大學國際排名落後;學用有落差,學歷貶值;以及國際人才競爭失利。

公立大學合理減招,勢在必行,而且非做不可! 陳振貴分析,從109年起臺灣生源每年急速減少,到了117年只剩下近16萬人,若公立大學不減招,屆時私立大學根本分不到名額,全臺會只剩下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或頂多僅存五、六所私校,每校4000人,辦學好的私校將面臨轉型退場的懸崖,臺灣會成為一個只有極少數或根本沒有私立大學的國家!

目前私大學生數占了三分之二,是留在國內市場的主要基本勞力,若政府對公私立大學的管理方式不變,勉強維持公立大學招生人數,無財力投入更多高教資源,將導致教育品質下滑,學生素質降低,國際競爭力再跌。為維持臺灣的國力及高教健全發展,公立大學必須即刻循序調整,一面減招學生,同時進行人事瘦身。淘汰公立末段班,建立轉型退場機制;目前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比為32:68,教育部應於今(2018)年馬上採取行動,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每年以1:1原則同步減招,最慢108學年起要實施,以固定維持公校學生占32%、私校生68%的現行比例,並讓缺乏特色、辦學不佳的末段私校退場。

陳振貴認為,公立大學招生名額應與私校減招一起連動,學校才能相對獲得更多資源,辦得更好。目前公立大學也有辦學績效差、缺乏競爭力的末段班,因此我認為,轉型退場的對象不能只限私校,政府也應即刻規劃公立大學轉型退場機制,淘汰末段班的國立大學,而不是只有整併而已,因為學校整併後,學生人數與教職員額並不會變少。

國立大學的老師是公務員,經常缺乏改革動力,尤其在一些後段大學,只要校長推出新政策,老師就想盡辦法不讓他連任。但公立大學的老師不是更該求進步嗎?懇切呼籲政府藉此少子化的轉型機會,提出國家高教發展戰略,立即規劃臺灣大學的適當規模方案,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盼望未來存活下來的公私立大學都能立足於國際。教育部的境外招生政策若失利,半數大學可能消失。

陳振貴認為,要緩解少子化的衝擊,臺灣的大學只有一條生路,就是國際化!除了公私立大學同時等比例減招,以及辦學不佳學校退場之外,各校還要大量引進境外生。首先要製造一個國際化的校園,例如全英語教學、華語文中心,並提供境外生宿舍,讓他們有完整的學習環境,但大部分大學並沒有做到。

他估計,到了117年,少子化將會波及所有學校,前段班大學應可大致保持完整,中後段班學校則有的退場、有的大瘦身,而未來不夠國際化的學校,就只能招本地生,或少數會講華語的東南亞學生。但若境外生招生失利,屆時可能全國一半大學都得退場或轉型!建議教育部將每一類境外生,包括陸生、僑生、外籍生的外加名額上限都再往上提高,大學才會放手衝這一塊,好好的打國際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