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曾叱咤台灣紡織業的正大尼龍,早年因為罷工案而結束紡織事業,現在光是靠著舊有廠房租金收入,每年即達三億元,可說是坐擁百億資產的包租公;過去十多年來,正大尼龍的何氏家族行事作風低調,日前卻因為一樁都更案,再度浮出台面!
《財訊》報導指出,位於台北市林森公園旁的南京東路一段,與大倉久和酒店只有一巷之隔的整排店面,都被貼上「即將搬遷」的公告,整塊近660坪的土地,已經完成都更審議;但就在執行都更的前一刻,有文史工作者提報,原本由永豐餘集團承租經營的山海樓餐廳,該建築具文資身分,應予以列冊保留。這個動作差點就讓這樁上百億元的都更案破局,而山海樓的地主,也是該都更案的最大地主,就是正大尼龍。
日前台北市文化局已經確認「山海樓不具文資身分,得以拆除」,鮮少露面的正大尼龍董事長何紀豪在事件告一段落後,破例現身《財訊》本刊專訪,「我從小學起,就在山海樓旁長大的,」何紀豪穿著一席紅襯衫、神情輕鬆地現身在大倉久和飯店一樓的咖啡廳,「以前穿著紅上衣和老婆第一次見面就墜入情網,所以紅色帶給我好運嘛!」
何紀豪回憶,當年他父親、正大尼龍創辦人何朝育來台初期從事襪子生意,在大稻埕租了辦公樓,1964年搬到南京東路一段,也就是山海樓隔壁的辦公室,開始做尼龍和化纖生意。七三年時,何家才買下山海樓的現址當成停車場,「我父親當時在國外,聽到隔壁棟房子要賣,就算屋頂都坍塌了,還是毫不猶豫就買,因為當時有『有錢難買連房屋』的觀念。」連看都沒看,正大尼龍就買了這塊地。
後來何家結束紡織生意,正大尼龍將閒置的物業陸續租給兩家餐廳,一家就是今年八月搬離的山海樓,另一家面向南京東路的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