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骨,雖然殘破、冰冷,讓人感受到死亡氣息,但是透過體質人類學家的觀察,可以解析出古代人類的生命故事。歷經三年,負責骨骸修復重建與體質形態研究的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指出,亮島1人( 海亮哥)的左肱骨(手臂)較右肱骨粗壯發達,可能是是一位慣用左手的左撇子,。亮島2號人(亮島妹)則是一位已生育子女的婦女。

從海亮哥與亮島妹的頭骨縫合線與牙齒萌出的情況,邱鴻霖判斷這兩人皆約三十多歲;其中海亮哥大約158公分左右,亮島妹約163公分,由於亮島妹的體型比海亮哥明顯高大、粗壯,研究人員一度誤以為亮島妹是男性,另一方面遠在德國的馬克斯.布朗克(MPI)研究團隊也萃取不到代表男性基因的Y染色體,邱鴻霖再度協助清理與確認骨骸,就在 2號人骨盆位置找到了「耳狀面前溝」特徵,確認了2號人為女性。

耳狀面前溝,是女性姙娠經驗的重要特徵之一,女性懷孕期間,胎兒不斷增重,附著在盆骨上的韌帶持續受力所留下的印記;這個印記也成為體質人類學者判斷女性生前是否曾有生育的重要線索。

邱鴻霖在人骨拼圖的過程,在海亮哥的耳孔發現了「外耳道骨腫」現象,這又被稱為「衝浪者之耳(Surfer’s ear)」,邱鴻霖表示,他在南科(台南)清理了上千具的史前人骨,卻沒有發現具有「外耳道骨腫」的骨骸,這個特徵應該和亮島人的生存環境有關。海亮哥的案例也是目前發現緯度最低的個體,反映出當時馬祖的環境可能比現今馬祖的均溫稍冷的溫帶氣候,證明了海亮哥生前就是靠潛水漁獵的捕漁高手,是標準的海洋民族。 

透過清理修後的亮島人,許多病理現象一覽無遺,還原了古代人類的生活樣貌。邱鴻霖從觀察發現,海亮哥的左手骨肌嵴線特別發達,隨後測量了他的左、右手肱骨橫斷面指數、營養孔徑,發現左手明顯粗壯;證實海亮哥是慣用左手的個體,或許是目前已知中國大陸東南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左撇子。

雖然8300年的海亮哥和7600年的亮島妹,年代相差了八百年;邱鴻霖從他們的手指骨與腳趾骨找到了關節炎的病理現象,亮島妹手指的關節炎現象特別明顯,邱鴻霖推論,當時或許已有性別分工,男性主要從事海洋漁獵,女性就在礁岩間採集貝類為主。

為了進一步了解亮島人的生業習慣,邱鴻霖自行籌措了經費,將亮島人的肋骨再度送往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碳氮同位素檢測,發現海亮哥與亮島妹的飲食來源主要是海生魚類外,其他植物性食物來源是以「行景天酸代謝作用」的植物,例如:葉肉較厚的蘭花科、林投、海草等植物,與其生存環境中可見資源相符。

不過,距離大陸僅咫尺之遙的亮島,邱鴻霖相信亮島人一定會前往大陸,或是來自大陸。為尋求此問題的科學證據,邱鴻霖邀請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考古學學專家李作婷博士協助進行牙結石的澱粉分析,結果在牙結石中找到了殻斗科的種實澱粉粒,發現亮島人曾攝取生長在較高海拔樹林植物果實,成為亮島人前往大陸或大島採集食物資源的證據。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海亮哥與亮島妹骨骸,歷經了七、八千年沒有腐壞?」邱鴻霖分析,兩人位處較高的地勢,身處貝塜縫隙的環境,透水性很好外;他檢視從人骨清理出來的貝殻認為,墓葬裡面有非常多的貝殻,貝殻遇水融解之後形成了碳酸鈣,碳酸鈣附著在人骨表面,形成了保護膜,促使人骨不會防止腐爛下去。

 

亮島專題之一》首次發現!澳學者 :馬祖亮島1號人是早期出非洲的澳美人種

亮島專題之三》亮島爺爺 陳仲玉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亮島1號人的耳孔有「外耳道骨腫」現象,反應了海亮哥是靠海濱討生活的人。   圖:陳香蘭/攝

亮島2號人的骨盆位置,留下了耳狀面前溝。   圖:陳香蘭/攝

清大副教授邱鴻霖 比對了亮島1號人手骨,判定是一名左撇子。   圖:清大邱鴻霖副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