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是基隆市中元祭演藝活動總彩排,特別邀請前太陽馬戲團首席舞者張逸軍領軍編創,透過國際級的創作視野,將鷄籠中元祭百餘年來所積累的文化底蘊完美的呈現。

這次的活動以《共願聚香火》為演出主題,張逸軍以其獨到的創作力,運用團隊原有的演出特色來詮釋鷄籠中元祭,以拙趣的手法將創意展現在作品中,例如以中正純熟的扯鈴技法,象徵螢火蟲的幻化,此想法來自於「螢火蟲是由人死後的指甲幻變而來」的說法。透過LED扯鈴煥彩的演繹,細膩地呈現生死的轉變。另外更透過慾望劇團同學們肢體的爆發力,呈現漳泉械鬥的激張氛圍,肢體動作並展現六道輪迴的意象表現。

演出內容共分為三章:第一章「遙渡黑水溝」,描述漳、泉械鬥的故事;第二章「共願聚香火」,經地方仕紳協調,立「開基老大公廟」,從此漳、泉融合;第三章「明燈渡海眾」,協議由字姓輪值主普,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打造族群和諧的共榮社會。本齣舞劇透過表演藝術完整演繹鷄籠中元祭的文化內涵。參與者除基隆在地演出團隊外,另邀請仁山仁海藝想堂、采風樂坊共同匯演,並特別邀請御鼓坊的陳文吉老師、極鼓擊的張家齊團長跨刀演出,充份展現跨域,跨界之融合精神與奇幻的演出效果。

有別於往年之演出,本年度除編劇精彩外,在服裝道具、音樂編排、視覺設計等皆展現了張逸軍對其作品品質的高度堅持。100多位演出者的舞服,邀請素有布衣達人之稱的鄭惠中老師特別訂製,鄭惠中老師的服飾以天然手染為其特色,「寬鬆的衣服才可以讓身體舒展,打破身體與世界之間的阻隔,更接近一個和諧的狀態。」這是鄭惠中老師的布衣精神,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藝術工作者,皆穿著「鄭惠中布衣」進行表演,以最簡單的造型與自然的肢體律動呈現最貼近人心的藝術作品。

在道具的設計規劃上,張逸軍老師運用劇場式的大型裝置結合演出,特別邀請享譽國際的竹編藝術家徐暋盛老師,搭配升降車以「竹」呈現主普壇的意象。徐暋盛老師投入竹編20多年,已是國際間相當知名的竹藝師,曾榮獲國內外許多大獎的肯定,也經常受邀在法國、西班牙、德國、加拿大、美國等世界各國的美術館、博物館展出。

在音樂編排上,回溯鷄籠中元祭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的”競藝”概念為創作發想,老祖宗因地域上的分歧,衍生出西皮與福路的藝術分歧,也是本次表演的訴求之一。本次邀請代表福祿派的百福地區聚樂社加入演出,在音樂的製作上,由采風樂坊總監黃正銘老師提供音樂,透過現場演奏與音樂的編製,讓民眾感受到競藝對戰的激烈。

而除了演藝活動看桌藝術結合花車遊行 今年的市府花車設計,結合基隆在地民俗專家謝源張老師所繪製之「中元祭由來」漫畫插圖,透過漫畫圖像生動有趣的風格,讓民眾除了看見花車的美,也走進中元祭的故事。遊行隊伍中,並邀請演出團隊以中元祭祀看桌文化的由來,運用葷桌、素桌、西洋桌上的供奉祭品為發想,創作出代表中元祭文化的另類「特色美食大遊行」。

最後重頭戲就是放水燈遊行過後的施放水燈頭(農曆 7 月 14 日晚間 11 點),今年在施放水燈頭之前亦規劃了精彩的暖場演出,由特技空間開場,整場表演結合 LED 燈營造的科技感,配合西方特技令人驚豔,尾聲由御鼓坊的東方鼓樂演出,難得一見的東西同台演出,創造文化並融、新舊共存的畫面。

這次的活動以《共願聚香火》為演出主題,張逸軍以其獨到的創作力,運用團隊原有的演出特色來詮釋鷄籠中元祭。   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透過LED扯鈴煥彩的演繹,細膩地呈現生死的轉變。   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100多位演出者的舞服,邀請素有布衣達人之稱的鄭惠中老師特別訂製,鄭惠中老師的服飾以天然手染為其特色。   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在道具的設計規劃上,張逸軍老師運用劇場式的大型裝置結合演出。   圖:基隆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