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解嚴30週年,今年也是228事件70週年;今(16)天上午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未竟之路」座談,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強調,不願面對歷史創傷、真實感受的社會不會有「信任」;做法上則強調教育及國際連結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的鞏固,在於如何打造一個有信任的社會。」花亦芬說,當一個社會無力處理過往歷史創傷,以為忘掉過去、往前看就有未來,卻讓社會不願意相信自身與他人真實感受,這樣的社會不會有信任,而民主社會卻是要建立在公民願意彼此信任的基礎上。

花亦芬表示,德國「歐盟領航員」的角色並非「天生」,當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雖在盟軍支持下建國,但受到國際社會抵制、質疑與不信任;但德國重新獲得國際信任的關鍵在於「處理歷史創傷」。

花亦芬說,台灣至今面對歷史創傷還是有「沈默」問題,過去親友、鄰居都知道,但「人人心中都有小警總」,不知道哪天麻煩會找上自己;現在則是覺得「說了有什麼用」,只是讓社會害怕、躲避、歧視,以為是正義,卻讓周邊的人投以異樣眼光。

花亦芬認為,沈默的根源來自於社會不正視公義,卻「西瓜偎大邊」,受害者家屬不應還要承受異樣眼光,應讓他們勇敢站出來;關鍵在於從「教育」上打造對於普世價值、公義的重視,如此才能重建信任、撫平創傷。

花亦芬指出,聯合國致力於過「教育」防範大屠殺與種族滅絕,2014年調查各國課綱條目中有無關於納粹大屠殺及連結到自己國家議題的歷史教育,台灣卻不及格,納粹大屠殺在德國用整整一學期在談,二二八、白色恐怖在台灣卻只有一、兩節課。

花亦芬強調,「普世價值」也並非西方人「天生」就有,否則不會發生納粹屠殺600萬人猶太人的歷史事件,而是邁向民主法治所需,須藉教育打造出來;而歷史教育並非是談成一種「政治正確」或「道德教育」,而是要啟發年輕人思考,如何防範再度發生。

花亦芬也提出,二二八事件應與國際記憶相連結,1月27日被聯合國訂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是猶太人在納粹奧茲維辛集中營被解放的日子,因在聯合國框架下,未受台灣重視;但去(2016)年在德國在台協會策劃下第一次在台灣舉行紀念典禮,前總統馬英九受邀參與,德國外交部也發布台灣參與的訊息,今年改其至2月19日,蔡英文總統也參加典禮,特別提及典禮前剛好發生新竹光復高中扮裝納粹事件,並承諾做好教育面向。

立委尤美女則回應表示,她認為教育一定要做,也認為與國際連結重要,目前也是讓228與白色恐怖與國際間大屠殺、迫害串連的時機。她也強調,轉型正義喊比做容易,立法困難一點,但政策執行時尤其對加害者要如何落實是最艱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