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海醞釀多時的「雙城論壇」於三日落幕,雖然北京、蔡英文政府、台北市長柯文哲三方,都將這次論壇定位為「城市交流」,但由於兩岸官方關係冰封一年有餘,柯文哲成為蔡英文主政以來,台灣非藍陣營高層首位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晤者,因此「雙城論壇」被媒體賦予了多重意義,但從北京角度檢視「雙城論壇」,其意義可能和台灣多數主流論述有異,它主要是北京對台「融合發展」戰略的一環。

在會見柯文哲時,張志軍說,大陸對台灣的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管哪個黨派,只要對兩岸關係性質有正確認識,願意參與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都是歡迎的。

張志軍這段表白中所稱的「對兩岸關係性質有正確認識」,意指「一個中國」原則,但事實上,柯文哲對此仍是閃躲的,依據柯的說法,「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全世界沒有人認為存在「兩個中國」,柯的說法既可以解釋為「一個中國」,也可以解釋為「一中一台」,但北京仍決定對柯文哲放水過關。當然,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兩岸生命共同體」說法,去除了北京的一些疑慮。

針對「一個中國」,北京選擇對蔡政府嚴厲檢視、對柯文哲放水過關的原因,首先,柯文哲為無黨籍,沒有民進黨「台獨黨綱」的包袱,其次,這只是地方性質的「城市交流」,不需要太過上綱上線,第三,在一定的政治前提要求下,維繫「雙城論壇」這個兩岸間唯一的官方交流管道,符合北京的利益。這裡面,第三個原因尤其重要。

目前的兩岸關係主軸是冰封與對抗,北京斷絕與民進黨政府的一切官方往來,發動對台灣的外交攻擊,批評蔡政府的文化台獨,但此一打壓手段,目的雖在「反獨」,其後遺症卻是造成台灣民意反彈,傷及「促統」。因此,北京對台政策的另一條支線正逐漸壯大,那是北京對台灣的「融合發展」戰略。

台灣政黨輪替,北京發現多年的辛勞,一旦台灣改朝換代就付諸流水,因此痛定思痛的結果,決定放置更多的砝碼在爭取台灣民心上,而不是打破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其結果,每年六月在福建舉行的「海峽論壇」規模愈來愈大,被大陸視為「統戰對象」的台灣人民愈來愈多,根據大陸國台辦的說法,至少包含工、青、婦「三大品牌」,姓氏宗親、同鄉社團、民間信仰、大陸配偶等「四大紐帶」,文化、教育、醫療、法律、工商等「五大領域」,以及農、漁、水利、鄉鎮村里、社區協會、公益慈善等「六大基層組織」。

在北京「融合發展」戰略之下,「兩岸一家親」、「生命共同體」是要素之一,其它還有提升經濟合作、弘揚中華文化等,而其具體作為,除了大拜拜式的海峽論壇之外,也包含各類民間交流以及城市交流,這裡面,上海、台北之間的「雙城論壇」扮演重要角色。

「雙城論壇」對北京的重要性,既在民間交流,也在柯文哲個人的符號意義。根據此前一項針對二○一八年台北市長可能人選的民調,柯文哲以大比例超越朱立倫、賴清德等眾多藍、綠可能競爭者,而柯文哲勝出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二十歲至三十九歲、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政治立場中立者中,都以超過六成的高支持度領先,而這些柯文哲的鐵桿支持者,正是北京當前戮力爭取的「統戰對象」。

北京爭取台灣民心的原因,除了前述台灣政黨輪替讓北京不勝其煩外,另種判斷,是北京眼見香港「回歸」後的諸多麻煩,認為統一台灣易,統一台灣之後的治理問題極大,因此改採「融合發展」戰略,以杜絕統一之後的後患。

因此,在將「雙城論壇」納入北京「融合發展」戰略看待,至少可以判斷:其一,柯文哲模式對蔡政府沒有示範意義,蔡政府即使採取「一五新觀點」,也不可能獲得北京認可;其二,「一五新觀點」不可能取代「九二共識」,那只是柯文哲個人的通關密碼;其三,如果柯文哲成功挑戰總統大位,「一五新觀點」不可能再度適用,因為彼時已經不是「城市交流」。

不過,在「融合發展」的「促統」之外,北京在「雙城論壇」中仍有「反獨」企圖,張志軍的前述說法,等於在向綠營的地方縣市首長招安,只要採取柯文哲模式,即可發展與北京的城市交流,藉此進一步孤立蔡政府。與北京先前拒絕一切民進黨籍官員的態度相比,這是一種軟化,但估計很難有成。

柯文哲與張志軍會面致詞   圖 : 台北市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