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今(29)天公布「香港移交20週年情勢研析報告」,報告指出,雖然中國對香港的管控趨於緊縮,但港人仍堅持民主普選訴求,香港雖獲益於陸港經濟融合,但經濟風險也相對提高,受到中國因素影響,人權自由與法治受損,陸港衝突矛盾激化,國際社會雖認為香港「一國兩制」運作正常,惟關切其民主自由與人權法治發展,台港關係不時受到兩岸關係影響,只能力持平穩發展。

香港於1997年移交中國,台灣政府每年就香港各層面發展與台港關係現況提出報告,今年所提的第20份報告,綜合觀察評析過去20年來,整體而言,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大致仍運作正常,但也都面臨轉變的挑戰。

政治發展方面,中國對香港管控愈趨緊縮,並以「全國人大常委會」 做出決定或解釋基本法的方式,延遲普選進程,引發雨傘運動,激化本土意識。

在經濟方面,其自由經濟體制仍然運作良好,獲得國際社會正面評價,但也出現貧富差距擴大,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緩慢等隱憂。

國際評比機構也指出,中國積極推動陸港經濟融合,雖然使香港獲益,但中國經濟體質未臻健全,令香港的經濟風險相對提高。

社會發展方面,國際組織長期的調查報告指出,受到中國的資金與政治壓力,香港的新聞自由逐漸受到侵蝕。其中,銅鑼灣書店人員失蹤事件,更嚴重侵犯香港的言論、出版以及人身自由。而在香港移交後,中、港兩地民眾往來更加便利,但衝突矛盾也隨之擴大。

根據今年6月20日香港民調機構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18至29歲群組中,自認是「廣義中國人」(回答自認是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僅 3.1%,是移交以來的最低,超過9成都自認是「廣義的香港人」(回答自認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其意涵值得中國當局 深思。

而國際社會認為香港移交以來,各層面運作穩定,且高度肯定香港的自由經濟體系、營商環境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但國際社會同時關切香港民主人權與法治的發展,尤其是銅鑼灣書店人員失蹤事件,國際社會視為是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且對香港「一國兩制」造成嚴峻的挑戰。

另外,在2位民選立法會議員之議席資格案件仍在法院審理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即主動就相關基本法條文作出解釋,引發香港各界抗議中方意圖干預判決,國際社會呼籲中國勿損及香港的高度自治與司法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