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斷交事件再度引爆外界對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對兩岸關係採取「維持現狀」政策是否正確的論辯。綠營獨派倡議乾脆藉此拿掉「中華民國」這個政治圖騰,用「台灣」的名稱來與世界交往。藍營則是見縫插針,批評這就是蔡英文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結果。這當然是北京最樂見的結果,那就是讓台灣藍綠陣營更加分裂,給蔡英文製造更大的壓力。如果蔡英文繼續「維持現狀」的策略,就須承受未來更大的挑戰,若是改變既有立場和政策,朝向較對抗的方向邁進,正中北京下懷,可以進一步指控蔡英文跟陳水扁一樣。
熟悉談判的蔡英文當然對此了然於胸,也正拿捏調整策略的力道和落點。從總統府和蔡英文第一時間針對馬拿馬斷交事件的反應檢視,已經透露出若干訊息,包括:將巴拿馬事件定義為對兩岸現狀的「衝擊」,而且將過去這段期間以來,北京持續透過各種手段,操作所謂「一中原則」,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諸多做法定調是對台灣人民生存權利的「公然威脅」,更是對台海以及區域間和平穩定的「公然挑釁」。蔡政府更進一步暗示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但仔細研讀蔡政府的聲明,仍然存有謹慎成份,並未明白界定巴拿巴事件是中國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也只是透露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而非要重新「調整」兩岸「政策」。
這當然符合蔡政府一貫的審慎作為。但就在美國國務院針對此事件表態之後,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就引用美國國務院的發言,強調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已經「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事實上國務院的回應並未明白點出中國「片面改變兩岸現狀」,而是重申美國既有立場,亦即美國持續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舉動,美國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上有深遠利益,敦促所有相關方展開有效對話,避免升高緊張或破壞穩定。
但即使美方照本宣科,蔡政府要的就是美方的表態即可,因為在國內外氛圍上可以形塑「中國片面改變兩岸現狀」的印象。如果再加上私下運作美國親台國會議員如參議員柯頓替台灣發聲,就可以將壓力轉嫁到對岸。美國聯邦參議員柯頓發表書面聲明指出,台巴斷交令人不安,顯示北京「決心將台灣逼到角落」。柯頓發出書面聲明力挺台灣,並強調中國試圖奪取台灣的外交夥伴、孤立台北,已「直接威脅台海現狀」,他認為,美方須強化與台灣多層級關係,他將提出相關草案。蔡政府若能在此時運作更多美國國會議員出面替台灣發聲,即使川普政府無暇它顧,至少可以平衡台灣內部的輿論戰。
這當然是蔡政府整體危機處理的一部份。因為蔡政府在思考如何化解巴拿馬斷交危機的同時,還有思考國內因素,亦即當務之急是在立法院臨時會通過年金改革與前膽基礎建設條例,絕不能讓巴拿馬事件影響這兩項重大國內議題的節奏。也因此,當外界要求外交部進行檢討,或是有呼聲要求外交部長李大維負責下台之際,蔡政府選擇支外交部的努力。因為如果在如此重要外交危機發生時,政府團隊還起內鬨,或是進行內閣人事局部調整,都會給臨時會的改革議程製造變數,也給予中國國民黨可乘之機。
所以,全力營造「中國片面改變兩岸現狀」之事實來化解內外部壓力,同時確保不影響立法院臨時會的進程,是蔡政府現階段首要目標。對此蔡英文甚至對中國說出她上任以來最強硬的說法,強調台灣拒絕以金錢競逐外交的態度不會改變,主權不容挑戰也不容交換,台灣也絕不會在威脅下妥協讓步!如此表態也獲得獨派的讚賞。
但蔡政府進一步必須加強的是有關「維持現狀」的論述。此一政策立場遭到同黨與敵黨簡化成保守、被動的消極態度。其實兩岸與台海現狀永遠不是固定的,而是瞬息變動。蔡政府應該再強化力道,讓國內外聽眾理解其致力維持「現狀不被中國片面改變」的過程與事實。而且為了不讓北京遂行其分化計謀,蔡政府應該將過去一年多來中國對台灣的打壓有系統地整理,然後透過多元外交與國內外溝通管道說明,將壓力轉移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