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今(9)天指出,台灣歷經政黨輪替暴露憲政體制缺失,使台灣當前的發展陷入「經濟困境」與「政治改革停頓」,他認為,應該制訂符合台灣未來需要的憲法。

李登輝說,台灣經過3次政黨輪替,己暴露憲政體制缺失、代議制度無法順暢運作、國會非理性惡鬥內耗、司法也失去公正與信賴,在過度依賴中國的結果下,使台灣經濟沒有自主權,民主進程也因此蒙上陰影,使當前的國家發展陷入「經濟困境」與「政治改革停頓」。

李登輝今天參加中山大學「李登輝政府研究中心」舉辦「台灣第二次民主化研討會」活動致詞時,暢談台灣政治改革歷程,他表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世代,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期待的未來,他認為,制訂符合台灣未來需要的憲法,是對下一代最負責任的作為。

李登輝並指出,1988年他繼任總統時,因國民黨用一部不合現況的「中華民國憲法」治理台灣,使台灣當時是中國法統的地方政府。他認為,要解決根本問題,就必須從修憲做起,因此他答應「野百合學運」民主化訴求,並啟動修憲,讓台灣走入民選時代。

他說,他提出「凍省」主張,不僅是處理地方政治派系利益問題,也是要拆穿「台灣是中國一省」的謊言,他強調「台灣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1999年,他更宣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跨出台灣追求國家定位的第一步。

他還說,「國家經濟的困境」和領導者的能力、兩岸關係以及全球治理的風險有關,領導者若沒有施政願景,國家發展當然就會受影響,而「政治改革的停頓」,譬如:中央政府組織再造,只有形式上的合併,但效率與效能並無提昇,以及地方分權的不足,使地方的發展與治理不夠健全。

李登輝強調,任何一個領導者,就算曾經得到人民壓倒性的支持而掌權,但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跟勇氣,很快就會被人民看破手腳,且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世代,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期待的未來。他認為,制訂符合台灣未來需要的憲法,是對下一代最負責任的作為。

前總統李登輝參加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第二次民主會研討會」,會後與學生合影。   圖:中山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