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任周年前夕,行政院長林全接受《財訊》專訪,針對他的執政心得、與蔡英文總統的互動、近來前瞻建設的爭議等問題,提出了完整的回應。

《財訊》報導指出,行政院8年88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是想趕在520前端出經濟大菜,證明蔡政府不是只會政治上的轉型正義,經濟支票一樣陸續兌現。而銜命採買炒菜的行政院長林全,幾度親上火線說明這個屢被質疑「債留子孫」、「綁樁分贓」的特別預算案;相較於閣員每每說明得「離離落落」,林揆嫻熟程度與他和小英總統一樣熱愛政策,關聯甚大。

以下是《財訊》訪問林全紀要:

Q:你給外界印象一向是重視財政紀律,為什麼這次要舉債投資?是蔡總統逼你的嗎?

A:沒有什麼要逼的啦,沒有人逼我,重要是看政策合理性,就財政紀律來說,這個計畫是有好處的。政府過去的特別預算,是沒有細部的,但這次我們真的是一個一個計畫去認定,各界如果批評我們支出有浪費,應該要指出哪裡有問題;不能說公共支出都是浪費,那要政府做什麼?

我編特別預算的目的,不是為了舉債方便。我也可以把這些放在年度預算,也不至於被每個人仔細檢視。但這樣的缺點是,沒有年度盤整大計畫去逼政府部門,盤點該做的事情,依照規畫的時程盡速推動,並且凝聚大家對公共建設的共識;另一個缺點是,編在年度預算裡,年度預算就會膨脹,我希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規模以不成長為原則。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成長不到1000億元,相對於馬政府成長3000億元,是非常溫和的。維持預算規模不成長或緩成長,是改善財政最主要的手段;我若把它放在年度預算,依年度預算只增不減的特色,之後預算規模不可能往下掉;反之,特別預算結束之後,我的年度預算還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Q:前瞻基礎建設想達到什麼目的?

A:台灣是個開放經濟體,擴張公共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果非常有限,我不會主張擴大公共建設支出是刺激經濟的唯一目標,但如果我們支出是對國家有幫助的,把一些有意義的公共支出早點盤整出來,早點進行規畫、推動,晚做不如早做,也能帶動國內需求。

政府一年應該要花多少在公共投資上?GDP現在已經快19兆元,中央政府在科技與經建這兩個部分的公共投資,一年就差不多快3000億元,那這個計畫平均一年1100百億元,其實並沒有超出政府應該有的投資規模。所以我不認為擴大支出就是不守財政紀律。大家應該是看這個計畫,檢視預算的合理性、必要性,更何況投資多總比消費多產生的效益要好。事情若都從防弊角度來看,那政府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Q:大家想了解,投資下去的這些錢,可以帶動多少經濟效益?

A:經濟效益要分幾個層面來看,關鍵是投資背後產生的間接效果。拿綠電為例,配合其他政策,法規的改革、鬆綁,把整個產業帶起來,才是大的,所以應該要看背後間接的效益是什麼,間接效益要估計很不容易,綠電我們估計民間帶動投資就有一兆多,但這也只是間接第一步,還有間接再間接,像乾淨能源的好處;公共投資的連鎖效應很難在第一時間就看出來,因為乘數效果很低。

像軌道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區域平衡發展,例如花東地區鐵路該不該做?你用GDP的直接效果來衡量合理嗎?這還要牽涉到社會資源長期分配問題,尤其是涉及一些無形的利益價值的時候,不能夠完全用「對GDP有多少貢獻」之類的單一標準來衡量。

當然我們還是要做分析,所以我們要一個計畫一個計畫看,你覺得哪一個效益有問題,我們來談。

Q:你們選定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這四項的原因是什麼?為何光是軌道建設就占了一半?

A:我們如果想成為先進國家,去選擇該做的來做,讓國家提早往前走,這有什麼不好?但也不能包山包海。編特別預算是為了把一些計畫提前來做,所以選擇爭議少、必要的,體檢後盡量早點執行。有些一千多億的核定計畫我也放進來,好處是未來年度預算我就有空間把新增計畫放進去。從國家的基礎建設來看,軌道建設很明顯扮演著一定的未來性和重要性。如果未來想促進公共運輸,城鄉發展也好,營造地方特色也好,軌道建設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其次,軌道建設還有一些社會價值在,像減少空氣汙染。反過來看,國家還有很多缺陷和瓶頸,比如說,西部鐵路電氣化已經進步到這種程度,南迴鐵路到現在還沒有電氣化,東部鐵路現在還沒雙軌、也還沒完全電氣化,很不合理。

再來是捷運問題。現在雙北市看起來已經是有效的捷運網,但台灣不是只有雙北,中部地區人口增加非常快速,高雄是南部很重要的城市,所以這兩個地方應該要有捷運,如果我們希望北南人口分布是平衡的,那起碼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

這些都已經規畫很久、討論很久了,既然已經爭議多年,我們今天是否要趕快來做?今天我不是去徵收土地開闢新的軌道,沒有啊!這些都是在既有路線上去更強化。只有屏東枋寮是開闢新的,純粹是要南部觀光做得更好,其他幾乎都沒有土地徵收問題。

我沒有要開發,如果真的要,就是像北宜直鐵,環評沒過我們不會做,因為爭議太大了;還有就是高鐵新的路線也還沒完成可行性評估,有爭議的我們都沒做。賀陳部長一直扮黑臉,要經過他認可。這不是我的專業,還是要經過他要信任他,他點頭我就能接受。

Q:有人批評,綠能和數位產業既然那麼重要,為什麼分配到的錢最少?

A:綠能和數位是產業政策問題,這兩個都是未來產業,要引導民間投資,不能靠政府,所以我們投資金額都很少。但綠能是政府責任,更重要的是法規的鬆綁,還有台電的配合,它是主要的電網提供者。

數位4.0、數位交通、智慧城市……等,你要去想像未來社會很多是無人的,靠機器人自動化處理,所以很多基礎要去投資,也要讓我們國民都有機會去分享到未來產業的利益,所以我們要把寬頻做好,讓大家可以均等地接觸到未來產業機會。政府無法主導,我們只是創造環境,讓民間可以茁壯,就像政府蓋公路,車輛不可能政府來買,如果靠政府蓋一個太陽能公司,那就慘了,怎麼跟國際競爭?

政府就是要去滋長產業的活力,讓它發展起來,所以投資金額不需要很大,最後還是要靠民間,但基礎建設若不做,害他要自己投資,就是妨礙產業發展,法規也不要去妨礙,害他寸步難行,這部分的支持比投資金額多寡還重要。

Q:雙北抱怨沒拿到特別預算?

A:長期以來,雙北還做得不夠好嗎?除了軌道,其他都有充分考慮到他們,新北跟台北的水環境給的也不少。水環境我們不是只有防洪治水排水而已,還把汙水處理、 再生水的利用、親水環境放進來,都是希望把我們變成一個進步國家,改善國人生活品質。這其實是全國的,沒有縣市之分,水和軌道建設,雙北比起其他縣市都已經好太多了。

大家不要看單一項目來評論分布均不均勻,不能用地方政府誰分得多誰分得少來看,不然很多民進黨縣市政府一樣跳起來罵我們,因為他們也分得很少。

所有公共預算本來就是政治問題,所以一定會有各方檢討,特別預算本來就會受到嚴格檢視,我們已經盡可能地把這些計畫具體化,告訴你錢怎麼用在這些計畫,過去很少有預算寫得這麼清楚。如果你們有意見我們拿出來一個一個解釋,但是現在外面給我的批評不是這樣子啊,說你一定是浪費的,花很大的錢一定債留子孫,但是預算法的精神本來公共投資可以用舉債的,因為就是投資在未來,產生的效益在未來;你因為沒錢要舉債,就不做嗎?一個國家完全不舉債也是有問題的,應該是看有沒有用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