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三十週年系列活動,從社慶日(3月12日)開始的系列活動,接連以「台灣的新十年」為主題,邀請未來台灣十年的政治之星,從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張善政、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再到上周日舉行的「兩岸三地新領袖論壇」,邀請到兩岸三地的青年代表賈葭(中國)、梁頌恆(香港)、楊岳橋(香港)、林飛帆(台灣),暢談兩岸三地未來十年的變化;以社慶酒會(23日)作為活動高峰,象徵新新聞將迎向全新的光榮階段,並秉持著30年來督促台灣掌權者的精神,持續為讀者知的權利竭盡心力,一同見證台灣民主成長的歷程,成為往下個三十年前進的動力。
 
新新聞董事長張果軍在會中提到,在台灣,老字號的雜誌並不少,在漫長的威權年代,廣播電視屬於特許事業,報紙受限於證照刊號限制,「雜誌」在各類型媒體中,始終站在言論自由爭取民主的最前線,「黨外」雜誌總是在禁禁刊刊之間,為台灣拚搏稀薄的言論空氣。很榮幸,在《新新聞》迎來三十歲生日的此刻,能成為這個大家庭的夥伴。

從這個角度看,誕生於戒嚴末期、茁壯於政治開放眾聲喧嘩年代的《新新聞》格外特殊,也給了《新新聞》與其他雜誌不同的歷史機遇。
 
標榜「自由報業第一聲」的《新新聞》,承續的是自由主義的報業傳統,上溯胡適之的《獨立評論》、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以「新新聞」為名,當然是源自上個世紀六0年代西方風行的「新新聞主義」─新聞寫作借鑑於文學,除了客觀報導之外,更主張記者要花費重時間深入採訪,紀錄新聞人物的對話和行動,可想而知,這樣的報導形式較諸當年的各種新聞採訪,要更深入、更內幕、當然更吸引讀者,三十年來,《新新聞》與台灣民主進程同呼吸,見證台灣民主的波瀾起伏,在每個關鍵時刻忠實紀錄台灣政治社會的脈動,深入觀察並提出最尖銳的批判,又何嘗不是「台灣民主開放第一聲」!
 
走過三十年,毫無疑問要感謝當年創辦人:周天瑞、王杏慶、江春男、胡鴻仁,王健壯,以及總經理徐璐,所奠下的基礎和標竿;三十年來,《新新聞》也為台灣培養無數優秀的媒體工作者。
 
就像所有的媒體都經過高峰與低谷,在媒體環境日益艱難的情況下,《新新聞》再一次改組,在這個加速度改變的時代,媒體和其他產業一樣,都要加速度轉型和創新,這何嘗不是《新新聞》第二個歷史機遇,我相信通過不同通路的整合,可以創造出綜效。
 
媒體的確是一個特殊行業,當社會眾聲喧嘩、異議得不到溝通的時候,媒體必須扮演冷靜理性的平台角色,民主社會若無媒體,則多元對話、包容進步的可能性就不再存在。網路時代當大家陷入同溫層相互取暖的時候,媒體的價值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更形重要。
 
就像三十年前《新新聞》的發刊辭:「民主的土壤仍待灌溉,社會的脈動亟需呼應,理性的空間尤須開創,媒體的功能更應充實」。我將秉持前人的信念,希望能繼續陪著《新新聞》、陪著台灣社會走出下一個蛻變發展的三十年。請大家和我一同攜手努力!
 
會中當年擔任顧問一職的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也談到過去與創辦人的點點滴滴,讓大家彷彿回到當年為了新聞自由而努力的年代。新新聞周刊名字的發想人「公孫策」也蒞臨現場,並提到有我才有新新聞,但也因為新新聞才成就了公孫策,最後在象徵圓滿的新新聞30注酒儀式後畫下句點,也期待新新聞即將邁向下一個三十年。

新新聞周刊名字的發想人「公孫策」也蒞臨現場,並提到有我才有新新聞,但也因為新新聞才成就了公孫策,最後在象徵圓滿的新新聞30注酒儀式後畫下句點,也期待新新聞即將邁向下一個三十年。   圖:新新聞/提供

新新聞30週年的酒會現場,同時也佈置了台灣政治30多年重大事件簿,儼然是ㄧ部台灣政治近代紀錄展。出席酒會的來賓,都忍不住,與現場的輸出大圖合影留念。   圖:陳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