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前副總統認為朝鮮半島情勢曾兩度影響台灣命運,她質疑蔡英文政府沒有表示意見,是「處變不驚」,還是「麻木不仁」?對於台灣處境深感憂慮乃為人之常情,朝鮮半島的對立對於台灣自然有所影響,但是面對此一變局,台灣能”操之在我”者終究有限,台灣惟有因勢導利,在兩強爾虞我詐之局中順勢而為才為上策。

朝鮮半島之局確曾兩度與台灣有關。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台灣被割讓給日本。1950年韓戰的爆發,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刻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一夕之間,台灣成為反共基地,解救了國民黨土崩瓦解之勢。 但是這兩次的變局中台灣均屬於被動位置,第一次係因日本想要台灣作為南進基地而起,第二次卻是美國亞太圍堵戰略所需導致。這兩次台灣地位的變動雖皆因朝鮮半島戰爭而起,但都與台灣的”地緣政治”有直接關連。
除非地殼再次變動,否則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就注定了台灣處於海權與陸權相爭利的過去與未來。這當然是根源於台灣所在的地理位置。台灣正處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匯點,也是陸權國家要進入太平洋,海權國家要進入亞洲大陸的極佳據點,加上台灣海峽這個優良水道,提供了東西南北之間便利的交通運輸。再者台灣島的大小適中,有作為生產加工,倉儲轉運的幅員與縱深,因此航海時代興起後台灣就一直成為列強覬覦的寶地。自16世紀中葉,葡萄牙水手一聲「Ilha Formosa!」把台灣帶進了世界史的框架後,台灣就受到青睞成為列強在東亞發展的立基點。
我們從史料中就可以看到跟台灣關係密切的美日兩國對台灣島的戰略評價。20世紀前半,日本是把台灣視為南進政策與對中國東南沿海發動戰爭的前進基地,這除了因為台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界的十字路口,也在於台灣的亞熱帶氣候成為日本人前進東南亞前適應環境的絕佳場所。
二戰末期,美國則在討論台灣島的處置時,屢次提到台灣豐富的條件與建設加上優良的地理位置,就將台灣列為美國要制霸太平洋的西方鎖鑰。當時美國曾考慮由中美共管台灣島,甚至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垮台後,還曾考慮由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託管模式,這也就是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說法的起源。
所以從二戰後,美國就一直很在乎怎麼擺放台灣,因為就地緣政治而言,美國不僅基於軍事安全曾把台灣視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並把台灣視為其圍堵陸權勢力進入太平洋的鎖鑰,這種論調雖因美中建交而暫時隱沒,但是美國對於兩岸關係始終曖昧,對於中國與台灣的交往一直保持戒心,就是基於其自身的大戰略考量。所以,就地緣政治考量,隨著中國勢力崛起與太平洋勢力範圍開始被挑戰的現狀,美國基於制衡中國,現階段不會有棄台之舉。
但是台灣卻必須擔憂川普為了儘速解北朝鮮問題,把台灣的權益當作交易籌碼。這也許是地緣政治帶來的歷史輪迴,台灣無法逃避成為強權棋子或籌碼的宿命。正由於台灣的優越條件,在未來的美中權力對抗中,不免會在兩大洋流捲起的漩渦中繼續感受強烈撞擊。所謂兩大之間難為小,這是國際關係舞台中弱肉強食的現實,夾縫中的台灣必須找出能「遠交近攻」的應對之策,別被美中的衝突漩渦捲入無底之處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