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4月將召開的「川習會」,行政院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上週表示,美國跟中國間將會觸及台灣問題;我方事前已透過相關管道提醒美國注意,跟中國交往不能犧牲台灣利益,不能把台灣作為籌碼或棋子。政府的預警態度正說明了中美的「新型大國關係」仍處於未定詭譎之局,也說明了兩岸關係正處於波濤洶湧之時。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台灣在中美台三角關係間屬於弱勢,所以,台灣是中美棋局中的過河棋子?還是中美博弈中的賭注籌碼?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國際現實,這個攸關我國國家利益的兩強過招就是我們今年必須很關注的國際議題。

然而,台灣是不是國際強權的棋子?是不是籌碼?並非始於今日,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就注定了台灣處於海權與陸權相爭利的交集點,而成為各路強權擺弄的對象。自16世紀中葉,葡萄牙水手一聲「Ilha Formosa!」把台灣帶進了世界史的框架後,台灣就受到青睞成為列強在東亞發展的立基點。這當然是根源於台灣所在的地理位置。台灣正處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匯點,也是陸權國家要進入太平洋,海權國家要進入亞洲大陸的極佳據點,加上台灣海峽這個優良水道,提供了東西南北之間便利的交通運輸。再者台灣島的大小適中,有作為生產加工,倉儲轉運的幅員與縱深,因此航海時代興起後台灣就一直成為列強覬覦的寶地。

元明之際,倭寇集團就利用台灣作為騷擾中國大陸沿海的攻擊與補給的據點;此外,隨著西南季風跨海而來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與荷蘭人都曾經考慮把台灣當作遠東據點,最後荷蘭人把台灣當作當時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接觸的前哨站。明末清初,鄭成功與荷蘭人爭鬥,明鄭與清朝的對抗都是著眼於台灣的發展潛力。

19世紀後,伴隨著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而來的海外殖民時代,台灣的重要性更屢屢成為列強設置據點甚至強以占領的對象。這當中以法國與日本最為積極,從而導致1895年中日戰爭後,台灣成為日本的戰利品。

20世紀以來,台灣的島鏈位置成為了日本、美國與中國三強之間相互利益競逐的焦點。二次大戰前,台灣是日本南進政策與對中國東南沿海發動戰爭的前進基地,這除了源於台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界的十字路口,也在台灣的亞熱帶氣候成為日本人前進東南亞前適應環境的絕佳場所。

韓戰後,為了圍堵前蘇聯與中國勢力的興起,以免損害美國在太平洋的獨霸地位,美國不僅基於軍事安全曾把台灣視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並把台灣視為其圍堵陸權勢力進入太平洋的鎖鑰,這種論調雖因美中建交而逐漸隱沒,但是美國對於兩岸關係始終曖昧,對於中國與台灣的交往一直保持戒心,這種軍事圍堵的戰略觀點更隨著近來中國崛起重新抬頭。

這也許就是地緣政治帶來的歷史的輪迴,台灣無法迴避成為棋子或籌碼的宿命。正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成為強權覬覦的甜蜜點,在未來的美中權力對抗中,不免會在兩大洋流捲起的漩渦中感受強烈撞擊。所謂兩大之間難為小,這是國際關係舞台中弱肉強食的現實,夾縫中的台灣必須找出能「遠交近攻」的應對之策,別被美中的衝突漩渦捲入無底之處無法自拔。

作者: 邱智淵(自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