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但戒嚴時期的台灣也有三寶:銅像、行館、中正路。解嚴之後,三寶中的後二寶不會再增加了,但銅像就不一定了。例如這星期基隆又多了一具「台灣英雄」的偉大銅像。
2016年3月28日中央社電〈「台灣英雄」只當1天,溫家寶銅像拆除〉︰「基隆擁恆文創園區昨天舉行前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銅像揭幕,並題字『台灣英雄』,引起網友熱議,市長林右昌致電給業者,建議拆除。記者今天上午前往察看,銅像已移除。施工人員出動機具,在銅像放置地點改種松柏,『台灣英雄』僅當1天就被移除。
林右昌昨天表示,銅像不僅和台灣社會認知落差太大,也顯得非常突兀,且社會觀感極為不佳,經與業者溝通後,達成拆除共識。」
報導中也指出︰「銅像揭幕引起民眾不滿,廣告公司不僅接到民眾來電抗議,還有人衝進公司謾罵,表達不滿,甚至策展人林坤明的孩子在學校被譏笑『爸爸是台奸』。林坤明表示,『為了和諧』,銅像昨天半夜已搬到收藏館存放。未來在策展時,會選擇比較沒有爭議的人物,希望每位『台灣英雄』都能立足在園區。」
台灣已是民主國家,在私人土地(正確說法應該是墓地)上設置個人銅像,民眾甚至地方首長是否有權干涉?這一點值得討論。不過策展人林坤明一定要像媒體報導的那樣,連夜「拆除」溫家寶銅像嗎?其實也大可不必。半世紀前老蔣特務頭子針對銅像所搞的「原地換頭」手術,最符合資源回收效益。
我生在台北近郊的北投鎮,鎮上有座日治時代就已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北投公園。公園裡有一個大理石基座的「國父銅像」,如果你用手去觸摸這石座的每一面、每一個稜角,會驚訝的發現都是同樣的光滑。大家摸一下自己手表的邊緣,看看中國製與日本製有何不同,就能想見這個大理石基座的興建年代。
國父銅像基座上刻著:「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恭逢 國父孫先生百年誕辰,陽明山管理局謹造,潘其武敬記並書」。陽明山管理局是個什麼單位?潘其武又是誰?要先解釋一下。
老蔣來台後把官邸設在士林鎮,而士林與鄰近的北投兩鎮,則由陽明山管理局管轄(與縣同級)。管理局長等於是老蔣的官邸外圍侍衛長,當然要由特務頭子擔任。
1964年6月,黨外的高玉樹在選舉中擊敗國民黨提名人,到了1967年7月,老蔣乾脆把台灣省台北市升格成院轄市(與省同級),這樣台北市長從此就由民選改為官派,不會再出現「黨外市長」了。
陽明山管理局原本名義上歸台灣省主席管轄,台北市升格後則改由台北市長管轄。軍統局出身的局長潘其武,經常進出大內面聖,自認身分不同,哪裡會把小小的黨外市長放在眼裡,以致雙方公開用粗話對罵。
高市長為了與潘局長對槓,還特地在老蔣回士林官邸前,親自去附近路口指揮交通,藉以宣示台北市對士林與北投的「主權」。了解潘局長的出身背景與行事風格,就會知道他興建北投公園政治銅像的動機。其實這座銅像的基座上,原來放的不是孫文,而是「北投溫泉之父」井村大吉。
北投盛產溫泉,早在1697年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裡就有記載,但中國統治台灣200年,卻始終不曾開發北投溫泉。
井村大吉是日本三重縣人,東京帝國大學英法科畢業,1909年來台擔任台北廳長,任內規劃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6月完工後又興建了北投公園,還興建新北投支線鐵路,讓北投成為世界知名的「溫泉鄉」。
井村大吉轉任基隆港務所所長後,北投居民為表彰他對溫泉鄉的貢獻,1934年4月7日,在北投公園內樹立井村的銅像,並舉行「除幕式」。
1945年台灣「光復」後,老蔣在全台各地發動「文化大革命」,一片打砸燒殺下,井村銅像當然難逃此劫。銅像被拆除後,基座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
1965年11月12日是孫文百歲冥誕,特務出身、專長銅像馬屁學的局長潘其武,想要建個孫文銅像。由於日治時代的工程考究,井村大吉的銅像基座即使過了30年,依然光滑如新。潘其武見獵心喜,就在完全未徵詢北投居民的情況下,野蠻的將新塑的孫文銅像,安裝在井村大吉的銅像基座上,至今依然「乞丐趕廟公」的屹立在原地。
孫文一生僅來台兩次,與台灣(尤其是與北投)這裡的居民毫無互動。加上此公性好漁色,又有戀童癖。30多歲流亡日本時,與女傭淺田春以及側室大月薰有染時,對方都年僅15歲。在台期間據李敖考證,住旅館時還留下「此地有花姑娘否?」的召妓字條。
1934年北投居民感念溫泉之父,因此在他規劃建設的公園裡立了這座銅像;1965年卻被特務頭子換成了買春之父的銅像。如今北投公園裡,依然「鳩佔鵲巢」的矗立著。
誠懇奉勸基隆擁恆文創園區策展人林坤明先生,不必這麼急著拆除銅像、改種松柏。何不效法特務頭子的智慧,保留「台灣英雄」溫家寶的銅像基座,換個孫文或蔣介石的銅像即可,反正這兩人的銅像在台灣特多,用大型廢棄物的價格就能買到。溫泉之父的銅像可以換成買春者之父,台灣英雄要換成台灣陰熊,一點也不難的啦!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