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女童割喉案,讓「啃老族」議題再度被廣泛討論。一般認為,啃老族的形成,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就我觀察,其中,家庭教育扮演了最關鍵的因素。 

很多啃老族學歷不錯,甚至還有些小聰明,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願找工作,因為「靠爸」「靠媽」靠習慣了,凡事只要出一張嘴,就有人幫忙張羅和收拾,所以,幹嘛外出辛苦賺錢呢?朋友的孩子就是一例。 

朋友只有這個獨子,自小呵護備至,孩子有什麼需求,儘管經濟不算寬裕,依舊盡量滿足。男孩唸高中時,吵著要跟同學一起參加英國夏令營,多達15萬元的費用,朋友不敢拒絕,只好默默四處借錢,讓孩子開心出國玩;男孩唸大學時,社團露營被分配到總務工作,負責準備醬油、鹽巴等民生物資,一心覺得麻煩,便打電話給遠在南部的媽媽抱怨,朋友聽了,立刻到商店採買,再以包裹寄到孩子宿舍。 

聽起來只是兩件小事,可是,偏偏就此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機會。第一件小事,讓孩子無法建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進一步培養「量力而為」的態度,明明家裡已經快沒錢吃飯了,還談什麼出國遊學;第二件小事,讓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連買醬油都嫌麻煩,還能期待他日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更遑論孝順父母! 

這個故事後來的發展是,男孩退伍後,找工作一直不積極,不停跟媽媽抱怨「都是流年不利的關係」,家裡待久了,也覺得悶壞,竟跟媽媽說「借我100萬元去開咖啡店」,朋友不想打擊孩子信心,只好把剛領到的退休金通通給了孩子,想當然爾,不到半年,咖啡店倒閉收場。孩子面對未來的人生,覺得很迷惘,又回家當起啃老族;朋友失去百萬退休金,面對家中多一個人口吃飯,感到壓力倍增…… 

另一位長輩的遭遇,情節也類似。他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但從高中起,孩子非名牌不用,到了大學,刷父親的附卡毫不手軟,怎麼規勸都無效。研究所畢業後,每一個工作都做不到半年,就以「老闆機車」、「同事難相處」、「常常加班」、「離家好遠」等各種理由辭職,回家當啃老族。 

起初,長輩不以為意,直到女兒快30歲,才忍不住唸了一句,「是不是該找個正職工作來做做,為自己好好打算打算?」沒想到,女兒竟理直氣壯的回嘴,「幹嘛找正職,反正也只有22K,我看你租給別人的房子一個月都可以收租3萬元,反正你的財產將來也是我的,我想怎麼打算,請你尊重我的決定!」 

頓時間,長輩無言以對,跑來問我:「為何孩子可以如此荒唐的理直氣壯?」我拐了個彎,暗示他,「還不是當爸媽的長期放縱,才讓孩子無法無天!」在關愛和溺愛之間,那一把尺,可得拿捏精準,否則一不小心,養出個啃老族,鐵定毀掉家庭的未來。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