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選結束,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689萬票,得票率56%獲得勝選,民進黨的國會席次也大幅成長,到達68席,與時代力量的席次加總,更形成泛綠政團在國會的近2/3多數。在此次選舉中,民眾主要的關注點不是兩岸關係,而是馬政府的失敗執政,而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拼命打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模糊立場,民眾也不領情。反而是在競選活動結束後因台灣16歲小女孩被形同ISIS行刑班在鏡頭前為拿中華民國國旗道歉,說自己是中國人,遵守一中原則,導致全台的新一波怒火更引人關切。

由於過去8年國民黨的政策基礎就是透過與中國親近以形成和緩的兩岸關係,並在去年11月7日舉行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馬習會,馬英九還主張其兩岸政策核心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因此否定國民黨的持續執政,就是否定這個與中國親近的政策基盤,就是在否定九二共識。總結一句話,這場選舉是場對一中原則說不的公民投票。

從選舉結果來看,蔡英文不管是在得票數、得票率,與擊敗第2名對手的幅度,都是民進黨等綠色政治勢力參選的最高紀錄。與2000年陳水扁因對手陣營分裂而勝選,或是2004年以些微比數的勝利相比較,此次毫無疑問就是蔡英文的勝選,而不是靠著對手的潰敗取勝。

不論大家將蔡英文的勝選因素是歸諸於民眾對其主張的認同,或是對馬英九政策的否定,由於蔡英文與馬英九的政策差異,是在台灣未來發展對中國所在位置的不同主張。馬英九不論是基於大中國民族情懷、或是對台灣法理地位的認識、以及未來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交往的取徑,都強調台灣須經過中國,才能走向世界或是與其他國家發展合作關係,即所謂「兩岸高於外交」、「兩岸政策是上位政策」的主張,但蔡英文強調台灣與中國都是世界的一環,台灣可以直接與世界交往,無須先中國再世界,不管是在2011年強調「從世界走向中國」,或之後強調要平衡交往,不能將所有的資源放在中國,台灣更需要靠自己在世界站起來等主張。這次民眾對馬政府的否定,並且選擇了蔡英文,就不能看成只是民眾單純希望換人做做看而已,而是對兩人背後「從中國走向世界」,或是「在世界中與中國平衡交往」政策哲學的選擇。

有人會認為蔡英文本身不是主張「維持現狀」嗎?包括不少獨派人士也擔心蔡英文是否會持續馬英九的傾中、媚中政策來「維持現狀」,因此如何能把蔡英文當選解釋為是反對馬英九傾中政策的勝利呢?但大家如果還有印象,政局之所以會有今天,與2年前3月所發生的太陽花運動有直接關係。在太陽花運動出現前,民進黨的兩岸主張普遍被認為是弱項,因為中國一定會反對民進黨的立場,而當時的主流輿論又主張台灣似乎非靠中國不行,因此民進黨當時是在為了如何擺脫「逢中必反」的標籤而苦惱不已。包括莫名其妙出現的「陸委會-國台辦」的政治性會晤,民進黨當時對舉行兩岸政治對話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的質問有所顧忌,而只敢針對內容進行詢問。對於服貿協議,民進黨的主張也是集中在爭論這個協議有無經過立院審議(馬政府一開始主張無須修法的兩岸協議,只需要送交立院「備查」即可,如在送交立院兩個月後還沒有討論,就可以自動視為生效),但對於立院缺乏審查兩岸協議的制度性問題,是無力去觸及的。會有這樣的立場,同樣也是因擔心被貼上「逢中必反」的標籤。在這個思考下,對於台灣獨立,會傾向於認為不僅會帶來族群分裂,也是現階段不務實的主張。

但太陽花運動以最赤裸裸的方式質問台灣社會對「中國問題」的討論方式。雖是以對服貿協議的立院程序問題為導火線,但運動本身明確的反傾中態度,把被主流輿論邊緣化的台獨主張,與潛藏在主流媒體外對中國問題的民間批判性質問,帶上了檯面。批判傾中主義自此不再被視為「逢中必反」,連台獨主張都脫離了「弱智」、「情緒激動」等負面的標籤。特別是當年輕一代的台獨立場是回到對中華民國體制的批判,把國民黨與共產黨一起批判,不再把民主與台獨主張視為隱性的對立軸時,民進黨也開始發現過去是海外黑名單世代的台獨立場,竟然開始變成新世代承接的重要主張。這個發展相當程度促使民進黨對於擔心「逢中必反」標籤對其政策形成時的自我限制。 

2012年馬英九在台灣社會的印象主要是無能與自戀,但是其傾中政策並不被認為是完全錯誤的,甚至還被視為是維持台灣經濟繼續發展的必要作為。馬英九連任後在2013-2014還變本加厲,不僅對兩岸關係提出一中架構,還在課綱等問題上進一步加速兩岸的民族整合工程,甚至公開提到兩岸領導人見面的馬習會,完全逆反其競選連任時不與中國談和平協議的立場。但對這些發展,當時台灣社會並未看到大規模的公開反對聲浪。 

但當太陽花運動對於傾中政策提出強烈質疑後,其效果是讓馬政府政策在核心層次受到動搖,並對馬政府的各種政策作為取得了統一認識與形成一致性的批判立場。認為之所以造成馬政府的無能,就是來自其向中國傾斜的政策。為何包括美國、菲律賓、印度等國在內經濟成長亮麗,但台灣卻會面臨經濟負成長、所得惡化、甚至民主倒退等現象。為何美國發展再平衡政策時願意協助比台灣弱上許多的菲律賓對抗中國的強壓,但在同一時間「棄台論」聲浪在美國卻反向高漲等。對這些現象一但將其原因聯結到對「兩岸是上位政策」的質問後,就得到了解答。

2014年底更因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使得年初的太陽花運動能量透過台北市長選戰而得以延續,也讓台北市長選戰變成了太陽花運動所帶出的反傾中潮流與連勝文代表兩岸權貴急統親中路線的政治對決,並因台北市選戰媒體的高關注度,使其效應向外擴散,並定義了2014年的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在前年九合一選舉的大敗,使得國民黨在此次的總統與國會選舉過程始終欲振乏力,因而敗選。 

這個選舉結果是明白無誤「否定一中原則」的全民公投,也是台灣意識從文化性認同邁向政治性認同的重要轉折。雖然能否說是反中還有疑問,但肯定是不願與中國過度親近。有趣的是,這個現象的出現是當中國成為世界超強,有意與美國鼎足而立共管全球的時候。但與中國已經有密切來往的台灣,卻不願搭這個「中國強」的順風車當強國子民,可見這個不願與中國過度親近是本質上的,不是因為嫌中國窮酸等物質面的情緒。各國的對台政策如果忽略這個嚴肅議題,持續想用四十五年前的框架來框住今天的台灣,其政策是注定會失敗的。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