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賴怡忠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賴怡忠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賴怡忠觀點》國際海洋法仲裁庭南海判決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新聞 賴怡忠觀點》國際海洋法仲裁庭南海判決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2016.07.17 | 10:11

    蔡政府具法律特色的南海定調眾所矚目的海牙國際海洋法仲裁庭對「菲律賓 vs. 中國」的南海判決出爐,除了判定南海島礁的地位與中國在該區域行為的不可接受性外,還針對九段線以及太平島的島礁地位作出裁示,判定九段線做為歷史性水域以及歷史性權利的主張不合乎國際海洋法,也認為太平島不是島而是礁,沒有主張兩百海浬
  • 賴怡忠觀點》這是一場對一中原則說不的公投

    新聞 賴怡忠觀點》這是一場對一中原則說不的公投

    2016.01.17 | 11:43

    2016大選結束,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689萬票,得票率56%獲得勝選,民進黨的國會席次也大幅成長,到達68席,與時代力量的席次加總,更形成泛綠政團在國會的近2/3多數。在此次選舉中,民眾主要的關注點不是兩岸關係,而是馬政府的失敗執政,而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拼命打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模糊立場,民眾也
  • 賴怡忠觀點》確立一中原則,打擊台灣民主的馬習會

    新聞 賴怡忠觀點》確立一中原則,打擊台灣民主的馬習會

    2015.11.08 | 12:27

    11月7日對所有台灣人民都是沉痛的一天。為了馬英九一己之私而急就章的馬習會,我們看到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是如何背叛其對選民的承諾、輕視國家的尊嚴、藐視助其當選總統的民主價值,更嚴重損及台灣的國際地位與戰略角色。即便7個月後我們會有新總統就任,但馬英九所造成的危害影響深遠,就算不想全盤照收,台灣也勢將付出重大代價。 馬英九的自私行為,也讓台灣人從民主幻夢中驚醒。原來總統在兩岸與涉外事務胡搞時,還有憲法保障他可以不受國會監督;原來我們認為可以不理會一個已經處於執政末期的九趴總統是錯的。只要還在任期內,不管民調多麼低,這個民選總統就是個憲政機關,其所作所為不僅代表國家,還具有相當法律能力。而我們號稱民主社會,卻對這種現象無法可管束,無律可課責。 馬習會絕對不是馬英九習近平兩個人的事,而是台灣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的會面,因此,總統在會面中所說的話,會回過頭來影響台灣對外的位置與對內相關的政策與法令。當然不能等閒視之。問題是馬英九的任期還有7個月才會結束,天曉得這個人還會作出什麼事來! 台灣確認一中原則 馬習會的台灣敗筆連連(印證了中國勝筆連連),最顯著也最大的一條,就是馬英九在習近平面前,當著國際媒體說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以及九二共識是兩岸推動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 當著習近平與國際媒體的面,承認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不說這是一中各表後,除了形同自己廢除了一中各表外,更由於一中原則的涵義是「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兩岸(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主權與領土不可分割」,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國際共識下,自己還當著中國領導者與國際媒體面前說接受一中原則,就是明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還強烈暗示台灣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對照習近平自己不提一中原則,但馬英九卻對著習近平的面確認了一中原則,以馬英九是具備民選總統身份的對外發言,一中原則在此不僅被台灣化,也同時被國際化了。 不接受一中原則變成中方使用非和平手段藉口 更糟糕的是,除了確認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外,還指出這是兩岸「推動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換句話說,如果繼任者不認一中原則,就表示這個繼任者推翻了前任總統確認的「共同政治基礎」,那麼中國要改變現狀、啟動反分裂法等,就通通師出有名。台灣需花數倍力氣去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不是麻煩製造者。透過馬英九總統主動說出對一中原則的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馬英九正在給中國對台使用武力/軍事威脅的新藉口:不接受一中原則。 過去是宣佈台獨、甚至是有法理台獨的行動才會動武,但現在不宣布台獨或不採取朝向法理台獨等都還不夠,因為台灣民選總統也認同「一中原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基礎(意即包括台灣)。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宣布獨立,而是要不要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了。 兩岸政府共同確認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 除了馬總統承認一中原則,與認同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建築在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外,中國拿到的另一項勝利,是經由台灣總統對著國際媒體說出「鞏固九二共識」等語句。這當然是量身訂作針對蔡英文而來。 蔡英文與民進黨不認為兩岸存在九二共識,理由很簡單,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與共產黨政府對於共識的內容不存在共識,因此民進黨政府認為根本沒有所謂九二共識。甚至在之後連前陸委會主委蘇起也承認「九二共識」是他的創造,讓民進黨更認為九二共識不存在。而2011年中共對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立場相對開放,認為如果沒有九二共識,那也請民進黨提出一個其他共識版本看看。 但在2012年中共將「九二共識」寫入十八大政治報告後,「九二共識」在中國內部取得不可挑戰的位置。可是從2008-2015年,只有國、共兩黨有九二共識,馬政府與北京政府雖然分別說出了九二共識,但始終存在內容兜不攏的問題。這次在馬習會上對彼此與國際媒體說出「鞏固九二共識」後,不僅讓「九二共識」從原本是國共黨對黨的共識,一下子變成兩岸政府間的共識,其重要性不可以道里計,也讓北京政府強調「九二共識是政府間的共識」更有基礎。 日後即便蔡英文當選總統,想轉回來也發現要付出相當代價。這個緊箍咒很有可能會像美國在1971年出來的「一中政策」規範歷屆美國對台政策一樣,開始影響日後台灣的對中關係,成為甩不掉的一中枷鎖。 「同屬中華民族、振興中華」成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新思考 習近平的對台主張是圍繞在中華民族、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等概念上,並要求中國人事務要自己解決,無須假手他人,更不應讓外人有插手的空間,還要求兩岸應共寫抗戰歷史教科書。而馬英九則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要致力振興中華。 乍看之下,這只是訴諸情感的民族論老套,但是,習近平要求以具體行動向世人表明,因此其延伸的意涵就是,要求台灣在東海、南海、中印邊界等問題上,不能違背中國的立場,同時也不能援引美、日等國力量在台海或其他中國認定的核心利益議題上。 除了地緣政治隱含外,更重要的是,在民族論於台灣已毫無市場,8成以上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認同統一時,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論來規範或期待兩岸關係處理時,會很容易帶來爭議,並擴大社會分歧。意即這是個在未來必然會擴大紛爭的爆炸性問題。汲汲於握習近平手的馬英九,根本忘記自己是台灣總統,其子民有7、8成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認為是中國人,因此不會認同中華民族,更遑論振興中華。馬英九以個人的喜好代表了整個台灣,並附從中國,而不是以總統身分捍衛台灣民眾認同的自由,讓一個先天充滿爭議的概念成為中國對台政策的基礎。 馬總統沒有捍衛台灣民主 馬習會另一最大缺憾,是馬英九根本沒去捍衛台灣民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後記者會中轉述習近平的話,不僅強調「九二共識、反台獨」的政治基礎,還說到如果沒有這項基礎,就會驚濤駭浪(地動山搖的加強版)。張志軍指出,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並說對分裂行為絕不答應。 作為中方官員,張志軍的話並不奇怪,我們也聽了很多次。但當馬英九以總統之尊在其後於同場地舉行記者會時,竟然對張志軍的恫嚇性發言一個字也不提,更像是低頭默認的樣子。 身為經由民主制度選出的總統,可以同意反台獨嗎?主張台獨,甚至有機會實現台獨,是台灣民主價值的核心成份,就如同主張統一,甚至是實現統一一樣。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這裡面每一樣都與台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民調支持度可說都在個位數,而其對立面卻是民調的大多數。台獨不是台灣的極多數嗎?作為一個總統,即便不同意這些主張,但這些都是你的選民,被你所代表,當外國官員在總統面前侮辱、恫嚇這個總統所代表的人民時,這個總統如果還不懂得起身捍衛,並嚴厲斥責對方,就是嚴重失職! 馬英九在記者會中的表現,根本不是台灣總統的樣子,更沒盡到守護台灣主權與台灣人民尊嚴的責任。民主價值更是被醉心於歷史性一握的馬英九拋到腦後。 習近平什麼都沒給,就拿到一中同表 不少人說習近平是因南海受壓所以想透過拉台灣反操作,如是這樣的話,哪麼習近平應該有求於台灣才是,但整場馬習會下來,發現習的表現空前強勢。習自己不用提,馬英九就免費奉送台灣承認一中原則,從一中各表撤防、還答應要鞏固九二共識等大禮,換到的只是習近平「不反對」陸委會和國台辦首長的熱線。之前,一堆中方學者說什麼中國會送出「撤彈」、「區域經濟整合」、「亞投行」等「大禮」,如今證明全是泡泡(也證明這些中方學者與習辦的連結程度)。 不管是馬在新加坡的接待層級、從原先馬、李、習3人會變成只有李習、馬習各別的兩邊餐會,以及在會場的表現等,可發現要嘛馬英九根本沒準備,或是馬英九急著想見習近平,不太像是習近平想要馬習會,所以會出現馬英九配合習近平的要求多。 連要求中國放棄對台使用武力都不敢的總統,這種馬習會哪能帶來和平?反而是容許中國更步步進逼吧! 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受撼動 馬習會除了對外傷害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幫中國對內恐嚇台灣民主外,更對台美關係投下變數。當台灣總統承認一中原則後,美國「三報一法」為基礎的一中政策就面臨調整壓力,2009年美國學者沙特(Robert Sutter)與簡淑賢(Shirley Kan)的擔憂成真。 美國的一中政策雖然承認北京政府代表中國,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不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更不認所謂「兩岸同屬一中」。但當台灣總統對國際媒體與習近平的面,宣稱接受「世界只有一中、台灣屬於中國、兩岸主權與領土不可分割」的一中原則後,美國如想要堅持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除非美國承認的一中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否則無法自圓其說。畢竟台灣自己承認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又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時,美國要如何堅持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呢? 這個問題加上馬英九的中華民族論、已經基本動搖了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別以為換總統就可解決問題。因為馬總統是個憲政機關,不是個人,中國可以拿馬總統的話向美要求,或向一些親中的西歐國家要求,很可能會讓某些國家鬆動,同時也讓美國對台的軍事支持之法理,變得更為困難。 軍事部署不針對台灣?-台美政府互信受嚴重衝擊 在會後記者會中,馬英九對媒體的撤彈提問,提供了一個會根本影響美中台地緣戰略架構的恐怖回答。馬說習近平指出其軍事部署不是針對台灣! 這個回答的恐怖在於習暗指其軍事設施是對付第三國,極可能是協防台海的美國,而馬英九似乎對此答案十分滿意。如果你是美方軍事人員,一定會想問馬英九有沒有在裡面勸告習不要這麼作,或是懷疑馬英九是否無意與美國合作,所以發現軍事部署是針對可能援助台灣的美國時,覺得這不關他的事。若是如此,台美準同盟的軍事合作關係存在嗎?美國還要強化與台灣的安全互動嗎?當美國受到中國攻擊時,是否台灣不會協助美方,甚至會主動通報中方呢? 相信美方會很想知道馬英九的答案,也更想知道朱立倫對此事的態度。星期二(11月10日)的朱立倫訪美行,大概會變成朱立倫被美方拷問的痛苦行程吧。 馬英九為一己之私不惜犧牲台灣未來 「馬習會」是透過「一中原則下的九二共識」、「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兩岸都是中國人」等方式定義現狀,要蔡英文全盤照收,並維持這個現狀。馬英九沒有彰顯主權、沒有捍衛台灣民主、更透過公開接受一中原則,向國際形同承認台灣是中華人們共和國的一部份,也給與中國除了「宣布台獨」、「法理台獨」之外,用「不承認九二共識」為新的理由來逆轉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馬習會的結果更撼動了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也對台美互信造成嚴重傷害。雖不一定可以完全以一中框限新總統,但因總統是具憲政機關的身份之故,是肯定讓台灣要花更多資源與付出更大代價,才能從一中緊箍咒中脫身。這麼樣自私自利,不把人民當一回事的總統,也真的是歷史少有。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 賴怡忠觀點》蘇獨公投、歐盟、我與SNP

    新聞 賴怡忠觀點》蘇獨公投、歐盟、我與SNP

    2014.09.19 | 13:38

    不管公投結果為何,蘇格蘭大概都回不去了。公投過了就準備要獨立成蘇格蘭國,公投沒過,從魁北克公投後的例子來看,以後就應該沒機會了。這是蘇格蘭與英國的分水嶺,與過去模糊不清的狀態明確切割。未來只有更統或更獨,中間地帶已經被完全摧毀了。 其他也想獨立的地區從蘇格蘭公投過程獲得激勵,公投過了當然期待可比照辦理,即使公投沒過,但試這麼一下也被證明不是洪水猛獸。還發現支持獨立的世界人還真是不少。在今天,這些人都是蘇格蘭人。 另一方面,在反對獨立的聲音中卻讓人發現,原來一個五百萬人投票的蘇格蘭,有可能導致歐盟進一步解體,還可能帶來比2008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國際金融海嘯更大的經濟風暴,更有可能讓俄羅斯-中國聯盟更加坐大而改變國際地緣政治架構。感覺這個蘇格蘭公投對世界秩序的破壞力,與1917愛爾蘭的復活節起義(Easter Uprising)效果差不多。聽他們說來說去,原來英國與歐盟是這麼樣的脆弱,既然如此。留在這個脆弱的英國會better together嗎?還是自己掌握命運闖闖看比較好呢?對後者來說,雖然未來充滿未知數,但起碼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當然蘇格蘭在今天會給出自己的答案,但對我來說,這個公投不論結果如何,反對蘇獨的英國與歐盟(消極不贊同)的國際威望都已經輸了一大半。英國與歐盟大概是這次蘇格蘭公投的最大輸家吧。 另一個蘇格蘭與英國都要處理的問題,是此次投票出現挺獨與挺統佔多數的地區,其關係要如何處理?蘇獨如過關,要如何面對統派佔多數的城市與鄉村? 而統派如獲勝,又要如何與明顯挺獨的城市相處? 一般預料這次公投結果會很接近,使其無法不與1995魁北克「準」獨立公投(說準獨立公投,因為不是真正明確的獨立公投)做比較。當年在魁北克也是競爭激烈,美國克林頓總統在過程中更多次公開力挺加拿大,不認同魁獨。在國際力挺加拿大下,結果是50.58%:49.42%,反獨派以1.16%的5萬4千票微小差距勝出。之後加拿大政府的系列「反獨促統」措施,也讓魁獨運動受到重挫,特別是之後要求投票結果須有清楚多數,不再認同簡單多數,即便對何謂「清楚多數」沒有明確定義,但這已形同讓統派不需要票數過半就可以否定獨派公投主張。此次魁獨人士就多次告誡蘇獨運動者其1995年公投的失敗經驗,以及之後加拿大政府以大量行政資源重挫魁獨的慘痛教訓。 1995魁北克獨立公投與此次蘇獨公投,在意義上都被宣稱是民族主義的公投運動,當年魁獨更被指為是以語言與種族為背景的(反動)民族主義。由於1995南斯拉夫分裂後的內戰正酣,波士尼亞內部的種族清洗惡行更是令人厭惡至極,對歐盟在後冷戰時代管理自身內部問題的能力形成莫大諷刺。民族主義更被認為就是種族主義。在學界有關民族主義討論,也是延著Anthony Smith與Ernest Gellner早先的辯論來認識於冷致結束後再度興起的歐洲民族主義問題。 因此整體氛圍對於魁獨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事實上對台獨也非那麼友善,全球化反而在當時被認為是消弭「非理性」民族主義情緒的進步力量)。二十年後的蘇獨有自己的公民民族主義提法,現在面對的並不是民族主義政治不正確,反而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英國當失去蘇格蘭後,就可能會失去僅剩的國際地位,變成是英國需要蘇格蘭更甚於蘇格蘭須要英國。而傳統對愛爾蘭獨立採取同情立場的美國,基於需要英國在歐盟幫華府說話的緣由,也加入不支持蘇獨的陣營。這個政治與論述氛圍在這二十年來的變化十分有趣。 蘇獨其實也在考驗歐盟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哲學。現在已經位於歐盟的國家當然會反對獨立運動,也會策動歐盟其他國家一起反對自己內部的獨立運動。這表示做一個超國家結構的歐盟,是否不存在容許內部疆界再改變的空間呢?如果是這樣,所謂歐盟的「超國家」到底是超在哪裡?歐盟實際上變成支持既有成員政府處理其內部爭論的外部力量,這與1815之後的維也納大國協調有什麼差別?(梅特涅體系之後也是被其內部成員的中產階級革命撼動,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全面解體。) 當然對我來說,與蘇格蘭民族黨(國民黨,SNP)在過去還有一點點的個人關係。在1999於華府工作期間,蘇格蘭國民黨在華府也有設代表處(當時一些政黨與組織,包括以色列的likud,巴勒斯坦等,也都在華府設處。),其代表就是現任黨魁的妹妹,一個蘇格蘭知性氣質美女。作為在華府賣命工作的單身男性,在還沒認識現在的太太前,對於這麼重要的政黨代表,當然要利用機會做政黨外交,否則豈不是不夠盡忠職守嗎?既得幾次encounter都很愉快。事過境遷,她說什麼大多忘了,只記得她說蘇格蘭人很喜歡讀書,跟我扯了一堆蘇格蘭人對世界的知識貢獻等,讓我目瞪口呆。之後我離開華府,這段小小的DPP-SNP插曲也跟著隨風而逝。 這也是我為何認為DPP華府一定要設代表處,seriously。因為各國與主要政黨都會考慮將其最親信與最菁英者派到華府,這個地方依然是世界外交的重心。設美處不會只做對美外交,價值是多重的。 作者: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 賴怡忠觀點》兩岸若因張案變冷凍期 不是壞事

    新聞 賴怡忠觀點》兩岸若因張案變冷凍期 不是壞事

    2014.08.23 | 13:44

    前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被拔官案,馬政府從原先宣稱張顯耀洩密需要接受調查,到現在急轉直下,開始指稱張顯耀是共諜。整起事件至今撲朔迷離,而馬英九的中國政策團隊自己大打出手,更使外界看得眼花撩亂。當中國在沉默一星期後,如今官媒與官員都開始表示意見,顯示張顯耀案發展已進入兩岸關係層次。不要說馬習會更不可能,中國日後對馬英九應會更不假辭色,而馬最自誇的兩岸關係進展,也很有可能因張顯耀案而進入新的冷凍期。 張顯耀不僅是陸委會特任副主委,直接聽命於總統,也是海基會副董事長與秘書長,可說兩岸談判的直接參與者。即便馬政府上台後,兩岸談判已逐漸由各業管部會直接進行,陸委會不再有統整協調的功能,海基會更成為形同橡皮圖章的白手套而已。但因所有的談判結果都要在兩會架構下完成簽署,即便秘書長不實際負責談判,對每一個單項談判的結果還是最有掌握,因此可說是兩岸談判資訊匯流的中心點,可能比負責握手的海基會董事長還要了解狀況。 因此張的去職,對於進行中的談判一定會有影響。別的不說,光是兩會的工作會議時間與地點的協商就會出現扞格。像這種程序的小事,會因其對談判進程的影響,而對結果出現新的衝擊。 另一個影響,是馬政府念茲在茲的「兩岸互設辦事處協議」。互設辦事處談判只牽涉到陸委會與海基會,因為這是掛在海基會名下的辦事處,而由陸委會管轄。先前更傳出馬政府已經開始要求各部會對明年度預算,要編列其派駐辦事處的人力與業務需求,希望在這個立院會期預算通過,如還能在本會期通過辦事處設置條例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修法,則在明年就可以無縫接軌直接上陸。 但當橫跨陸委會與海基會的張顯耀被拔官,馬團隊自己內鬥不暇,顯然海基會在有關互設辦事處的談判上就會被拖延。而當共諜案的指控出現後,中國也一定會懷疑是否馬對先前張顯耀在任時所談出的結果都不要算數了,一切要重新來過? 中國對張顯耀案的反應最有趣,但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 當張顯耀一開始被拔官,其給人的感覺是宮廷內鬥,王郁琦想要搬開礙眼的大石頭。但之後變成與職務相聯繫的洩密案,包括踰越本身的授權範圍,或與台商有不正當的請託關係。由於洩密是透露給對方我方的談判底線,因此算是內控不嚴而洩底,或是對手很厲害而被探了底。 但當張顯耀案變成了共諜案,這表示懷疑中共已經收買了張顯耀為其工作,意味著張顯耀從2012年2月開始擔任陸委會政務副主委後所與聞的兩岸談判,可能都會有問題。如果老共不出聲,就默認了其從2012年至今兩岸談判的結果基本上是買收張顯耀所得來的,這些結果也很可能會隨著張顯耀的去職而全面崩盤。 因此不管是撇清自己的責任,還是不希望2012至今的結果灰飛煙滅,老共都必需要切割清楚,因此會由官媒與官員先後出馬表示意見。 有趣的是,中共官員要求台灣媒體不要多做揣測,但問題是這是台灣內部事務,中共官員憑什麼管制台灣媒體對台灣政治發展「揣測的自由」呢?中國官媒則對張顯耀多所愛護,說以張顯耀的光譜,中方不可能用張顯耀當共諜,意思就是絕對有共諜,只是不用張顯耀而已;其言下之意也表示張顯耀頗得中共欣賞,要馬英九不要追殺過甚。因此中國的反應一方面是希望確保2012以來的談判結果,但又警告馬英九不要對張顯耀下重手。 2012以來兩岸關係從展開高政治含量的談判,到進入正式的政治對話,而中國對馬政府的政治促談壓力又高過以往,這都是2012之後的發展,但如今可能隨著張顯耀被拔官而崩潰。中方自當全力捍衛,罕見的官媒與官員發言肇因於此。 當馬政府以共諜案對付張顯耀,而中國學者又宣稱張顯耀比馬英九更傾中時,北京政府和馬政府的關係就可想而知,2014馬習會?我看大概就別想了吧。 張顯耀被指控為共諜,社會上多數人不願相信。一方面是馬政府的斧鑿痕跡太明顯,先射箭再畫靶的情形很清楚。二方面是不少人認為馬英九本身就是最傾中的總統,與其拿共諜案抓張顯耀,還不如先拿下這個不少人認為是台灣最大的共諜馬英九吧。 張顯耀共諜案也給馬政府出了難題,因為共諜一定要有接頭者、受益數量、合作關係人、以及對方的目標等。如果不抓一批人,難以證明是在抓共諜,但如果真的抓了一批人,則很可能會被視為是有系統以共諜案株連異己。 這個案件除了對兩岸談判出現遲滯作用外,也意味著兩岸互信出現負面發展。畢竟馬政府以共諜指控張顯耀,形同也在公開指控中國。而馬習互信的解體,表示未來兩年兩岸關係應不致有太大進展,談判出現結果的機率不高。 短期來看,貨貿協議與兩岸互設辦事處的談判進度會直接受影響。但馬政府與中國的談判結果幾乎都對台灣造成傷害(除了紅頂商人是受益的一方外),所以沒有結果對台灣反而是好事,這可能是張顯耀案對飽受馬政府折騰的台灣,一個意外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