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即將登場,歐洲各大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瑞士報紙《新蘇黎世報》認為,兩岸領導人真正在乎的是中國和國民黨自身的利益,可見這次會晤與台海和平無關;德國《明鏡週刊》則指出,馬習會並不代表兩岸愈走愈近,反而更加凸顯兩岸的不對等關係。

瑞士最重要的報紙《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7日以「虛偽的握手」為題評論說,習近平顯然對民進黨勝選感到恐懼,才想要與馬英九握手,在總統選舉上助國民黨一臂之力,反之馬英九想沾習近平的光,展現國民黨在中國政策的獨佔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和國民黨在乎的只有自身的利益,基本上沒有改變民主台灣對獨裁中國併吞的抗拒。

曾訪問過台灣的亞洲新聞主編威瑟(Beat Wieser)在這篇評論指出,馬英九向中國靠攏的政策,在經濟上儘管帶來好處,在政治上已經把台灣逼到難以接受的極限,這也是為何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這麼受到歡迎。

評論預測,馬習會後,中國問題勢必成為台灣選戰的焦點,因此過去一直專注在內政的蔡英文,對兩岸關係如果能說的更清楚,用字更精準,對她應該有好處;反之,馬與習照過相後,對國民黨的選情應該沒有幫助。

德國大報《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也以「讓人窒息的擁抱」為題評錀說,兩岸關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緊密,卻也讓台灣人對中國更不信任,從旺旺集團的媒體成為中國傳聲筒來看,台灣人恐懼的已經不再是中國的飛彈,而是中國的資本,馬英九為他的中國政策,付出了民調低迷的代價。

該報駐北京資深記者史替特馬特(Kai Strittmatter),引述中研院學者鮑彤(Nathan Batto)的話指出,馬英九的絕望,讓中國手上有許多牌可打,馬習會最後的結果,可能反而會對馬造成傷害。

《明鏡週刊》(Der Spiegel)則認為,馬英九對中國友好的政策,對他自己和國民黨都造成傷害;他與習近平見面,並不能解讀是兩岸愈走愈近,甚至走向統一,反而更加凸顯台灣與中國以小對大、以民主對獨裁的不對等關係。

該刊駐北京記者燦特(Bernhard Zand)在這篇評論指出,從海軍擴軍、飛航情報區的設立、到南海造島等習近平上台後一連串的行動來看,他這次不再理會歷任中共領導人的顧忌,與台灣的總統見面,正顯示他和他的政權對權力的自信。

歐洲許多媒體都判斷,北京想藉馬習會來影響台灣的總統大選,因此可能有具體的聲明,但《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駐北京記者澤林(Frank Sieren)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除非習近平對台灣讓步,承諾不干涉台灣的政治,給台灣在政治的選擇上有更多的自由,這樣台灣的年輕人才有可能被說服;但習近平讓步的可能性很低,畢竟北京的保守派不可能同意,台灣也會有人懷疑他的承諾。

因此,澤林預測,為了怕被錯誤解讀,馬習會除了歷史性的握手外,不會有具體的成果。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