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時序進入夏天的尾巴,雖然已經過了戲水的旺季,但仍有不少人趁著好天氣到水邊遊玩,中秋長假來臨水域安全專家特別提醒國人在戲水時注意安全。

教育部體育署15日邀集數位救生專家針對水域安全舉行座談。根據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秘書長陳光明表示,民國100~103年間,溺水事故數約在300~400起,相較於民國75~78年間,年年都突破1500起的數量已大幅降低,顯示救生體系逐步建立與相關基礎教育所展現的成效。

但陳光明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觀察近十年間學生在各場域的溺水率比較,海邊及溪河流的事故發生率,高達總事故量的65%,而游泳池發生的溺水事故則佔不到5%。此一現象一方面顯示,游泳教育確有成效,而且泳池環境的確是相對安全的戲水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凸顯學生雖然學會游泳,但面對變化多端的水域,應變能力顯然不足。

對於跨域戲水可能發生的風險,陳光明進一步提醒,若去陌生水域遊玩,最好有當地的導遊帶領,對於水域的虛實,才能確切掌握。此外,對於當天的天氣狀況也應多作觀察;例如台灣夏日常見的午後雷陣雨、台灣地區具有山高水急特性等狀況都應事先作好準備,以免因反應不及,導致憾事的發生。

除了熟悉地形,並仔細觀察天氣之外,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教育訓練處處長房子治提醒,近年來多起意外溺水事故發生在年輕父母帶孩子出遊時因疏忽、危機意識不足、水域陌生,而肇生不幸事故,有時戲水人潮較多,父母也容易鬆懈戒心。房子治表示,溺水事故發生率最高的水域通常是風景優美、人潮眾多的地方,美景讓人降低戒心,而從眾心理往往也容易讓人忽視警告標誌所提醒的風險,一時疏忽造成終身遺憾。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馬軍榮教授則指出,現行警語擺放位置與教育宣導方式都應該檢討,須教育民眾警語標誌效力如同交通安全標誌,提醒遊客有遵守的責任,才能達成警示的作用。現行狀況常是一般民眾儘管在入口處看過標示,但是走到海邊、看到海就什麼都忘記了。

馬軍榮提醒,當溺水發生時,往往是人的一時恐慌害死自己,因此遇到危險要先冷靜再思考,應變能力攸關生死。他強調,游泳是每個人都該學習的重要基本技能。

房子治則提醒,救援者要把握自身的安全永遠擺第一的基本原則,才能履險如夷。他並開玩笑地教大家做一件「自私」的事情,就是鼓勵身邊的人學會急救,他解釋:「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懂得急救,就可確保你發生意外時能夠化險為夷」。

學生溺水事故發生地點仍以海邊及溪河畔為大宗。圖: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提供   

國際通用警告標誌。圖: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