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15日發表新書《新台灣的主張》,他在書裡真情流露談及跟已故兄長李登欽感情。2006年他能到靖國神社祭拜兄長,感到非常的欣慰,他是以一個家人做應該做的事情。他認為,日本首相祭拜靖國神社,去慰問這些英靈是天經地義的事,外國人沒有道理說三道四。

李登輝下午發表新書,也難得談到他與兄長李登欽兩人先後擔任日本兵過程。書中提及,李登輝從台北高校畢業後,曾接受《台灣日日新報》訪問(1943/6/28),談及「岩里政男」決戰下學員的決心,「我們最殷切的想法是,無論如何都要在大東亞戰爭中獲勝」,「現在台灣也實施陸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我向父母稟告過了,大學法科畢業之後就志願入伍」。

1943年9月22日《台灣日日新聞》也訪問李登輝長兄李登欽(「岩里武則,22歲」)。當時擔任台北州巡查的李登欽,在妻子奈津惠(22歲)、孩子美智子(4歲)、憲昌(2歲)面前,以非常激動神情接受訪問談及他考上海軍特別志願兵一事。「我能夠加入無敵帝國海軍,在光榮的軍艦旗下從事擊潰英美的工作。我這輩子從未如此興奮過」。

李登輝說,1944年李登欽被分發到高雄附近的左營海軍基地,利用週末休假來找他。兩人一起到相館拍紀念照,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哥哥。

當時李登欽向李登輝說,「我會被派到南方某個港口,你應該很快會去日本吧。那麼今天就是我們最後一次碰面了」。

李登輝說,他哥哥是最優秀的巡查,任職台灣最大的警察署。為了當兵,拋棄了原來職位,留下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究竟當時他是抱持什麼樣的心情?儘管到今天,距離哥哥陣亡已70年,我內心裡還是無法理出頭緒。但是我知道,當他說『要成為堂堂帝國海軍,報效國家』的時候,心裡是認真的。那時,我和哥哥都很年輕。一心懷抱著要為國家挺身作戰、光榮赴死的理想。」

1946年4月李登輝從日本返台後,聽到來家裡幫傭的女親戚說,曾看到手拿軍刀,滿身血淋淋的哥哥站在蚊帳外,看著大嫂細心呵護長大的孩子們。李登輝想,他哥哥回家的時間可能就是他陣亡的那一天。「我好想再看見哥哥,每天晚上都不睡覺,一直等著哥哥的靈魂出現,原本72公斤的體重,一下子消瘦到60公斤」。

李登輝談他的父親,「一直沒有看到哥哥的遺骨送回來,到去世那天為止,他始終都不相信哥哥已經死了。由於父親沒有幫哥哥立墳墓,我們家人也就沒有辦法祭拜哥哥」。

李登輝說,2013年他生了一場大病,開始意識到剩下的時間極為有限,或許是這樣想起哥哥的時候變多了。他曾半夜醒過來,忽然哭了起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對哥哥的思念比起對父母的思念,還要來得強。我想,我們兄弟感情真的太好了」。

李登輝說,奉祀在靖國神社的人,不都是一群為國捐軀的人嗎?不管來自台灣、朝鮮,同樣是作日本士兵,為國家犧牲自己性命的一群人,平常就把「死了之後,在靖國神社相聚吧」這句話掛在嘴上,「他們絕對想不到,會遭到國家的背叛」。

李登輝認為,靖國神社的英靈都有他們的家人。「如果不去慰問這些英靈,那麼該由誰來慰問呢?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天經地義的事,外國人沒有道理說三道四。日本應該更加重視這些英靈」。

李登輝還說,台灣也有奉祀陣亡士兵的忠烈祠,所有官員、軍人每年都要前往祭拜兩次。這些是國民黨政府流亡到台灣後建立的,幾乎都是對日戰爭與國共內戰陣亡的國民黨軍人。坦白說,和現在的台灣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身為人,基於博愛而去慰靈,是國家的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