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工資暴漲,已經出現為淵驅魚的效應。繼美商之後,歐洲製造商也正在掀起離開中國、返鄉生產的風潮。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昨(1)日引述路透社發出的1則報導指出,儘管在中國製造的成本仍然較低,但卻不斷攀升。歐商還必須衡量遠在他鄉難以監控生產過程的問題,以及將貨品運回西方市場所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許多歐洲製造商都開始改變以往在海外生產的模式,開始「返鄉製造」(Reshoring)。

路透社這則報導指出,「返鄉製造」的風潮是由服飾業、鞋襪業和電子業廠商帶動的,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正在重新發現「歐洲製造」(Made in Europe)標章的威力。而歐元圈的危機也讓很多製造商跑到西班牙等工資較為低廉的地區生產。

名列國際4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上個月針對384家歐元區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將近60%的受訪企業已經在去年將某些部門,特別是生產部門遷回歐洲。其中以義大利商居冠,然後是愛爾蘭商、德國商和西班牙商。

義大利拉奎拉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L'Aquila)教授福拉托齊(Luciano Fratocchi)指出,自從最近1波經濟危機以來,「返鄉製造」已經成為歐洲企業生存戰略中的1個環節。他分析2007年以來歐商重新佈局的450個據點,發現其中1半在美國,義大利則佔了1/5,位居第2。

在飽受高失業率之苦的西班牙,工會接受彈性工作條件以及工資凍結,結果吸引了福特汽車和標致雪鐵龍汽車公司前往開拓生產線。這個趨勢也鼓勵了在這波經濟危機中表現較好的國家。

德國的家庭用品製造商法克曼(Fackelmann)、鍊鋸製造商美最時(Stihl)都已經宣佈要返鄉生產。泰迪熊製造商金耳扣(Steiff)更早在2008年就宣佈,基於品質問題和運輸時效問題,決定離開中國,返鄉製造。

路透社這篇報導指出,歐商返鄉製造的主因還是亞洲某些國家不斷攀升的工資。專門企業財務諮詢的艾利克斯夥伴公司(AlixPartners)指出,中國的製造業平均工資在2004年到2014年間飆漲了364%。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則指出,在中國的製造成本在2004年時還比美國低14%,如今卻只比美國低4%。

義大利皮革製品商彼奎德羅(Piquadro)的執行長巴梅瑞(Marco Palmieri)指出,在2008年該公司在義大利工廠勞工的每月工資是在中國工廠勞工的16倍,如今差距剩下5倍。主管階層的薪資則兩邊一樣高。在義大利生產的成本約比在中國高出1/3。

從中國運貨回歐洲需要較久的時間,對於必須滿足消費者追求最新產品的潮牌製造商而言是個問題。因此,彼奎德羅公司已經在1年半之前決定,要在比薩附近的薩爾托里亞(Sartoria)開闢生產線,就近供貨。

巴梅瑞指出,中國廠房用來處理大量生產的貨品;現在該公司需要生產的是少量多樣的精品,並且也有很大的壓力要節省生產時程,而「義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的標籤有利於產品的高價出售。

也將生產線移回義大利的汽車電磁製造商非凡(FIAMM)執行長多爾謝塔(Stefano Dolcetta)指出,許多曾經在海外生產的廠商發現,在距離太遙遠的地方,實在很難管理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