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外交也常是轉移內政焦點的策略。

11月初苦嚐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在參議院失去多數的敗選結果,美國總統歐巴馬旋即展開一週的亞太之旅,先是出席北京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接著進行國是訪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一天半的會晤,然後轉往緬甸參加東亞峰會,最後以在澳洲布里斯班舉行的20大工業國會議(G20)作結。

正因為恐遭視為跛腳,歐巴馬此行展現軟硬兼施、靈活多元的外交手腕,為三年前宣示的美國「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或稱「亞太再平衡」戰略)確立具體政策框架,藉以消弭外界對其「說得太多、做得太少」的質疑。

先談APEC。本屆APEC跳脫過往照本宣科與行禮如儀,充滿會前大國權力外交角力鑿痕,也鋪陳未來亞太政經安全情勢新動態。習近平作為東道主,全力營造中國不只成為區域崛起強權的企圖,更要與美國平起並坐成為G2兩強的雄心。

上任兩年來,習近平強勢領導,對內藉由打擊貪腐鞏固權力,對外標舉「新型大國關係」外交戰略,就是要在本屆APEC塑造各國元首眾星拱月的效果。在APEC議程設訂方面,面對美國與其盟邦暗地反對與技術性杯葛,習近平仍雄心勃勃提出建立「亞太自由經貿區」(FTAAP)的路徑圖,突破美國運用「泛太平洋夥伴」(TPP)與「泛大西洋夥伴」(TTIP)兩協議孤立中國的戰略。北京更確認要以亞洲版「馬歇爾計劃」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機制,深化與中亞、西亞、南亞甚至東南亞的地緣政經安全網絡,挑戰美國主導多年的亞洲開發銀行(ADB)體系。錦上添花的中韓自由貿易協議達成共識,更是習近平與朴慬惠運用元首外交強壓經貿談判官僚專業的既定議程。

在「歐習會」方面,面對談判地位相對弱勢,歐巴馬一改過去為去為人詬病的外交生澀缺點,在幕僚過去數月的鋪陳下,與習近平在氣候變遷、資訊科技、軍事交流與延長簽證期限等重大議題上達成共識,獲得實質成果,又不致於在FTAAP與AIIB兩大中國主導議程上給習近平太多刁難,給習近平面子。習近平則投桃報李,甚至願意和死對頭日本首相安倍象徵性破冰會面,但另一面也在香港佔中與領土主權等敏感事件上對於歐巴馬的質疑毫不讓步,凸顯美中兩國歧見。

「歐習會」會後記者會上習近平漠視《紐約時報》記者Mark Handler有關中國是否因為美國的亞洲策略轉向而備感威脅,以及是否放寬外國記者簽證限制等間題時,歐巴馬在一旁不自覺的竊笑可見一斑。但至少,歐巴馬可以宣稱任內美中外交達成一定的成果,洗刷他在中東等其他外交場域表現軟弱遭到的批評。

華府與北京歷經此次交手各有斬獲,明年習近平回訪美國進行的「歐習會」將是確認歐巴馬任內美中關係政策框架的另一個重要時機。屆時歐巴馬卸任在即、急於留下美中闗係良好的外交政績,而台灣則進入總統大選熱季,極有可能會是北京「聯美制台」的關鍵點。藍、綠兩黨總統候選人面臨的將不只是在具體經貿政策上能否加入美、中各自主導區域建制的挑戰,更嚴肅的將是如何化解來自北京與華府的雙重壓力,尤其是民進黨。

緬甸則是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中重要的新據點。緬甸軍政府長期依賴中國,近幾年亟欲分散外資來源,美國乘虛而入。因為緬甸位居印度、中國、東協之間的重要戰略位置,又有翁山蘇姬這張民主人權牌可以打,縱使中、美對緬甸的影響力相較之下依然懸殊,翁山蘇姬能否經由修憲參選總統也仍遙遙無期,但至少緬甸是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另一重要「賣點」。

歐巴馬甚至在東亞峰會提出一項外界不甚注意的議案,就是「東南亞年輕領導人倡議」(Young Southeast Asian Leaders Initiative,簡稱YSEALI)。有鑒於東協人口有65%在35歲以下,此一倡議旨在強化美國與東南亞年輕世代的互動,著眼於未來這些年輕世代成為區域菁英主力的影響力,屬於長期投資的「軟性外交」(soft diplomacy)。

最後,歐巴馬來到他的主場G20,與德、法等國元首大談在烏克蘭進一步合作制衡俄羅斯,逼得俄羅斯總統普丁以補眠為由憤而提前離席。然後歐巴馬再與日本首相安倍與澳洲總統亞伯特舉行三邊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承諾加強軍事合作共同維護亞太地區的海上安全,項莊舞劍、志在沛公,自然也是針對中國的制衡之舉。

綜觀歐巴馬亞太之行,將國內敗選因素減至最低,與北京交手身段柔軟但不失堅定,在緬甸高舉民主人權大旗,在澳洲則以行動證明「亞太再平衡」戰略成型。姑且不論未來誰是美國下一任總統,即使換了名稱,如此的亞太外交戰略框架已經確認。

值此亞太區域氛圍詭譎多變之際,台灣藍、綠領導人猶埋首於月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對於歐巴馬訪問亞洲所牽動的亞洲戰略動態轉變無暇他顧,並不令人意外。但展望2015年,上述國、內的政策環境變化將深深牽動台灣開始加溫的總統大選。有志角逐大位者與其外交團隊應儘早未雨綢繆。

作者:劉世忠(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