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篇報導轉載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為專題《歐洲小國比利時,如何邁向零核時代?》系列報導第3篇。)

任何的工業生產過程,都會產生廢棄物,核電廠也不例外,在核電廠的電力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就叫做核廢料。核廢料分為高階、中階和低階,具有高放射能的用過核燃料棒屬於高階核廢料,而在運作過程中,有接觸到放射性物質的衣物、紙張、工具、零件等,則屬於低階核廢料。

目前世界上除了芬蘭正在進行的高階核廢料處理場外,其他國家仍在研究當中,並沒有解決方式。而核廢料該如何處理,一直是擁核派與反核派,辯論核電是否該繼續使用時的焦點。

早期比利時的核廢料處置是海拋,然而在越來越多人的環境意識提高後,在1982年,國際上已經禁止這個做法。因此自八零年代起,比利時開始發展核廢料處理機構。

比利時核電廠雖是民營(由法國電力公司GDF Suez的子公司Eletrabel所擁有),但核廢料是由聯邦政府底下的NIRAS/ONDRAF(以下簡稱NIRAS)與FANC所管理。比利時核廢料的處置過程如下:Eletrabel必須向NIRAS呈報核廢料數量, NIRAS會決定核廢料該如何處置和所需經費,然後Eletrabel付處理費給NIRAS,從此把核廢料轉交到聯邦政府手上。NIRAS必須做核廢料處理的研究,呈上核安報告給FANC,由FANC決定是否核發許可證,通過的話,NIRAS才把核廢料轉給Belgoprocess,真正進行核廢料處理的公司。

簡言之,在核廢料的處理過程中,NIRAS是經營者,FANC是監督者,而Belgoprocess是執行者。(見圖)

而在比利時,核能研究中心SCK•CEN和Belgoprocess都位於一個小鎮Mol,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核廢料的處置方式,這天我來到Mol,拜訪一位在Belgoprocess工作的化學工程師Wouter Aerts。大學畢業後的他,來到Belgoprocess工作已經兩年,他認為這是一份有趣,也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他告訴我,目前比利時低階核廢料的處理方式,是用特殊的焚化爐焚燒,再將殘留的飛灰裝進桶子裡,然後將所有桶子集合起來再放進更大的桶子裡,一層層的防護,最後再放進儲存場。政府計畫明年在Mol-Dessel興建一座低階核廢料儲存場,以因應未來所需的儲存空間。

至於,高階核廢料的處置,目前NIRAS和SCK•CEN正合作一項HADES 計畫,此計畫探討地底永久儲存場的可能性,不過目前尚未有結果,因此高階核廢料仍存放在核電廠內。在Doel核電廠使用乾式儲存,而在Tihange核電廠則是像福島核電廠一樣放在燃料池內。

面對政府預定在2025年全面核電除役的做法,他認為:「除役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替代能源。」

他進一步說明,比利時過去已有反應爐除役的經驗(例如,根特大學的教學用小型反應爐、以及SCK•CEN核能研究中心的反應爐),甚至也有核能再處理廠EUROCHEMIC的除役經驗,因此在技術上並沒有問題。然而,他並不認為,在2025年之前,再生能源可以發展到足以負擔整個國家的使用,他說,「再生能源能發展到20%就算很高了,100%不太可能。」

他進一步說明,要達到100%的再生能源,不是五、六年就可以達成的,可能需要五十年、六十年的時間,而在轉型的過程當中,國家仍需要穩定的基本電力產量,來維持經濟的發展,就看政府在火力發電廠或核電廠中,如何做協調。再者,比利時政府一直不斷改變的能源政策,造成投資者不敢投資比利時,因為在自由市場下,政府本身是不生產電力的,只能透過保證電力公司的營運年限等條件來吸引企業投資,然而目前的問題是,沒有企業願意投資比利時。

因此他認為,目前比利時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趕快下決定,做出清楚的能源政策。無論最終選擇的是火力發電或核電,都要試著找到願意投資比利時能源未來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