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篇報導轉載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為專題《歐洲小國比利時,如何邁向零核時代?》系列報導第1篇。)

飛過一萬多公里的旅程,終於抵達比利時,這個時差比台灣慢六小時的國度,所有的事物彷彿也進入另一個時空。在首都布魯塞爾,人們漫步在石頭路上,觀賞歷史悠久的市議會和大教堂,天氣晴朗時,年輕學子戴上太陽眼鏡,坐在戶外飲酒聊天,父母帶著小孩在公園野餐。倘若往郊外的城市走,例如滿佈河道的根特,沿著河岸走,兩旁約三層樓高的住家,整齊一致的大片玻璃窗,偶爾在暗紅色的屋頂上,可以看見幾片的太陽能面板。

比利時,作為歐盟中面積算小的國家,卻有歐洲心臟之稱,除了是歐洲議會的所在地之外,在核電的使用量上,全世界排名第二高(僅次於第一的法國)。

對台灣人來說,談到比利時,第一個印象是歐洲旅遊的觀光勝地,或者城市小酒館裡賣的比利時啤酒 、百貨公司裡常見的Godiva巧克力。在國際新聞上,較為人知的則是2010年,比利時在選舉後,因為政黨協商不成,導致長達一年的無政府狀態。

然而,其實這個遙遠的國度,和台灣有著不少相似的地方,諸如,比利時與台灣的國土面積相仿狹小,本身的天然資源有限,因此能源多倚賴進口,而核反應爐數目也相似(比利時七座、台灣六座)。不過,核電使用量高達54%的比利時(遠高於台灣的18%)決定從明年開始除役兩座老舊的反應爐Doel1 和 Doel2,並在2025年成為零核國家。

到底比利時,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第一章 從歐洲核電發展先驅到零核國家 

時間回到,二次大戰時,美國聯合英國和加拿大共同主持的曼哈頓計畫,這個計劃的目的在於研究和製作原子彈,而當時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屬剛果,擁有豐富的鈾礦資源,因此美國和比利時合作以取得鈾礦資源。

1945年,美軍從空中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所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就是來自這個計畫。戰後,美國為了答謝比利時,因而在比利時的Mol,設立歐洲第一個核能研究中心SCK•CEN,以及比利時第一座反應爐 BR1 (Belgian Reactor 1) ,從此比利時進入核電世代。

比利時擁有七座商用核反應爐,因為反應爐運轉過程中會產生熱能,需要大量的水用以冷卻溫度,因此大多蓋在河邊。倘若沿著安特衛普的港口,從市區開車到Doel小鎮,自很遠的地方便可以看到高聳入天的冷卻塔,冷卻塔下方相對低矮的白色圓形建物,就是反應爐Doel1、Doel2、Doel3 、Doel4,而另外三座反應爐,則是位在法語區列日的Tihange1、Tihange2、 Tihange3。(參考圖2:比利時核反應爐配置圖)

1970年代,比利時開始建造第一座商用核反應爐Doel1,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而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導致油價上漲。為了因應衝擊,當時的比利時政府決定加速核電的發展,除了原本已經在建造中的三座反應爐,再增加四座反應爐。

「當時的政策方針是,希望達到核電量百分之百。然而,車諾比核災發生後,改變了這個走向。」綠色和平能源專案負責人( Greenpeace Energy Campaigner) Eloi Glorieux說

1986年,前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境內發生車諾比核災,讓社會大眾發現,原來輻射塵的汙染不只影響到蘇聯境內,連遠在北歐的芬蘭、瑞典或南歐的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也偵測到輻射,無法置身事外的歐盟,參與了車諾比核災的復原計畫(Chernobyl Shelter Fund),希望減低輻射塵的影響,這起核災讓歐洲的核能發展緩下腳步。

「車諾比核災發生的當時,比利時正準備興建第八座反應爐,然而核災過後,社會大眾開始了解到車諾比發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會在比利時發生,而且比利時核電廠周圍的居住密度很高,我們不能冒險,因此在社會輿論下,政府決定停建新的反應爐。」Eloi Glorieux說。

受政治影響而不斷改變的核電政策

1999年,來自法語區綠黨Ecolo的能源部部長Olivier Deleuze,在他任內四年裡,提出核電除役法律,並在2003年經由會議投票通過,這個法案規定,比利時所有的商用核反應爐的運作年限為四十年,代表著原則上所有的反應爐應在2015年到2025年之間關閉。

「核電除役政策通過後,讓反核的力量減弱了,因為反核團體認為一切都沒問題了,現在是派對時間,我們可以去專注其他的事情了。然而,這時候核電的支持者開始有所行動,他們告訴政黨和政府,如果關掉核電廠,比利時會沒有足夠的電可以用,經濟會崩解等等,於是政府的態度又慢慢地改變。」Eloi Glorieux說。

2009,由比利時氣候及能源部(Belgian Minister for Climate and Energy)委託的GEMIX公布一份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建議三座老舊反應爐延役十年,另外四座反應爐則延役二十年。

「由各種能源專家組成的團體GEMIX表示,比利時會需要這些反應爐至少到2025年,直到再生能源和提高效率的設施能穩定供應時。」當時的世界核能新聞這樣寫著。

因此,比利時政府和Electrabel電力公司(註)達成協議,欲延長三座老舊的反應爐的年限,追加十年的營運時間。不過在政府修改核電除役法律之前,2010年6月比利時歷經一場選舉,並因為政治問題,花了約一年才協商出新政府,這段期間比利時等於處在無政府狀態。

核電屬於聯邦政府所管轄,因此在無新政府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修改核電除役法律。2011年年底,新政府組織完成,然而同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使反核的聲音再次升高,於是比利時的新政府表示,他們將遵照核電除役法律,在反應爐營運四十年後就關閉,不再延役三座反應爐。

然而,為了避免陷入缺電危機,比利時政府決定讓其中之一座反應爐延役十年。今年三月,政府和Electrabel電力公司簽訂新合約,宣示Tihange 1可以延役十年,另外六座反應爐則營運到他們四十歲時。

從1974年第一座反應爐在Doel蓋起,比利時的核電政策,從百分之百發展核電,到四十年後的今天,即將除役Doel1、Doel2,並在2025年,全面廢核,成為零核家園。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比國的核電政策,隨著二次核災、社會趨勢、以及政府的態度,而有所轉變。無論目前的核電政策,在未來是否又因政策的走向而改變,可以確定的事實是Doel1、Doel2已達除役年限,即將在明年從比利時的電力供應中引退。(參考圖3:比利時核電大事記)

(註: Electrabel電力公司: 比利時最大的電力公司,前身為比利時國營電力公司,現在已民營化法國電力公司GDF Suez為最大股東.)

比利時核反應爐配置圖。圖3之2:林冠吟/製表   

比利時核電大事記。圖3之3:林冠吟/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