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雨傘革命」已經超過40天,國際媒體的關注熱度不減,其中不乏探討其與台灣「太陽花運動」淵源或進行相關比較者。英國《金融時報》在台灣時間今(6)日凌晨便刊登了該報專欄作家皮林(David Pilling)的1篇文章,指出「太陽花運動」值得更多的關注,而且台灣問題可能會重新成為國際重視的焦點。

皮林開宗明義說,談到面對北京的和平反抗,世人第1個會想到的可能是雨傘。然而,比雨傘脆弱的太陽花,或許更為重要。在香港的大學生撐雨傘來抵抗警察噴灑催淚瓦斯的半年前,擔心服貿協議會危害台灣前途的青年們在今年3月曾經佔領立法院,在議場內外遍佈太陽花。這兩場運動都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在台灣受傷的示威群眾多達150人。當局的高壓也在兩地都導致更多的群眾投入。台灣3月底上街示威的人數就多達50萬,比近日湧上香港街頭的市民人數還要可觀。

然而,在皮林看來,太陽花運動卻沒有在國際社會上得到應有的關注。

原因之一,是台灣的今時不同往日。台灣在上個世紀不但名列具有重大經濟意義的四小龍,更在80年代到90年代脫離威權獨裁走向民主。晚近,台灣卻已經不再受到國際矚目。

更重要的原因,台灣被誤以為不再是引爆國際衝突的起火點。親中的國民黨領導人馬英九當上總統後,台灣取消任何可能追求正式獨立意味的言行,舒緩雙方的緊張關係,開放貨物與投資往來,文化交流和連接兩岸城市的直航班次也都大幅增加。

然而,中國的影響力大增也使台灣人和香港人一樣產生焦慮,並引發許多抗爭。台灣人很密切地注意香港情勢發展。香港就像警世寓言般提醒台灣人,在那裡所發生的事,就是與中國太接近的下場。連馬英九在這種情況下也得在電視上公開勸中國當局給香港人民主。香港和台灣的反抗,對北京來講是深值憂慮的事。這些問題再加上新疆與西藏的恐怖攻擊和自焚抗議,使得習近平即便是鄧小平之後中國最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其對邊陲地區的掌控能力卻很容易被認為是正在消逝。

皮林指出,北京對台的手法有膛炸的風險。台灣的選民可能在2016年把國民黨趕下台,換上獨派色彩較濃的民進黨。這可能使兩岸重返緊張關係。孔傑榮(Jerome Cohen)便曾指出,世人過去對兩岸關係有種錯誤的認識,並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台灣問題」會重新為世人所注意。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