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平昌舉行的第12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 12)17日討論「合成生物學」,這是使用最新生物科技,以人工的方式合成微生物。究竟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基於生物多樣性公約,本屆會議確認今後將設置專門的小組持續追蹤檢討。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17日平昌報導,所謂合成生物學這個研究領域,是指遺傳基因和蛋白質以人工的方式,組成新的生物或是再現生命機能的一部分。由於基因改造合成的機器性能提升,已經可以開發出能夠合成出香草香料的酵母菌、大量生產生質燃料能源的藻類等生物。

根據美通社(PR Newswire)9日報導,第12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從本(10)月9日一直舉行到17日,有來自194個國家/地區的約20,000名代表參加這場大會。

本屆大會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對永續發展的助益」(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大會計劃對2011至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進行中期評估,由各國政府和聯合國協調應對全球動植物物種的消失。

在為期兩週的會期的最後,COP 12 將通過探討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方法的「平昌路線圖」(Pyeongchang Road Map),以及包含會議成果的《江原宣言》(Gangwon Declaration)。

本屆大會還包括第1屆獲取與惠益分享名古屋議定書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Nagoya Protocol o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10月13日至17日)、「城市和次國家政府生物多樣性峰會」(Biodiversity Summit for Cities and Subnational Governments)(10月13日至14日)和「高級別會議」(High-Level Segment)(10月15日至16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通常被稱為《Biodiversity Convention》,於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上獲得通過,目的在於解決所有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問題。

該多邊條約是旨在保護環境的3大聯合國公約之一,另外兩項公約分別是《氣候變化框架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和《防治荒漠化公約》(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