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實現競選承諾將美軍從伊拉克撤軍,扶植什葉派領袖馬拉基政府,隨後也成功狙殺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但恐佈組織份子並未因賓拉登遭狙擊而消失,反而利用美國勢力退出伊拉克的權力真空,以及馬拉基政府排擠遜尼派與庫德族惡化族裔鬥爭,讓伊斯蘭國(ISIS)趁勢坐大。

三年前ISIS還只是蓋達組織的分支,2013年正式成立,成員主要是遜尼派(Sunni)激進份子與海珊的殘餘勢力。領袖巴格達迪行動殘暴但號召力十足,以重建橫跨歐、亞、中東的伊斯蘭帝國為使命,快速吸引召集聖戰士加入。目前伊斯蘭國成員約15,000人,其中有3,000人來自歐美各國,英國至少有500人,美國也有100人,他們都具有護照能自由旅行,對歐美國家造成在恐佈威脅。這些來自歐美各國的聖戰士具有共同特色:都是穆斯林裔中產階級、受過高等教育、年齡20多歲,同情或認同蓋達組織政治和宗教理念、具反美或反西方情緒。

與蓋達組織不同的是,ISIS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富有的恐佈組織。其財源除來自卡達等國家同情穆斯林的捐助,更主要的財源來自綁架人質所獲得的贖金。例如先前要求美國付出一億美金贖回美國記者富曼,美國堅決不讓步,該記者即遭公開斬首。ISIS也運用佔領油田進行企業化經營獲利,在黑市以低於國際原油3到4倍的每桶25-60美金價格進出,每天走私三萬桶原油,獲利三百萬美金。

ISIS甚至於2013年發行年度報告,宣傳其在伊拉克發動萬起行動,包括千餘次暗殺與5,000多次汽車炸彈攻擊,殘害數萬民眾。2014年夏天,伊斯蘭國佔領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城市,包括第二大城摩蘇爾與油田設施和水壩,掠奪美國提供伊拉克政府的先進武器。雅迪茲城人民遭受屠殺,包括孩童與婦女,聯合國與美、英、法等國展開人道救援。

伊拉克北部庫德族所在區首艾比爾是重要戰略與石油據點,多國設有公司,包含美國僑民。因此8月初在與伊拉克進行情報合作的配合下,歐巴馬下令有限度針對佔據伊拉克北部的ISIS據點進行空襲轟炸,成功收復部份伊拉克失土。但伊斯蘭國轉往西部敘利亞北部領土進行佔領,並開始人質斬首要脅戰。在成功佔領敘利亞北部塔布卡拉空軍基地之後,伊斯蘭國計劃將勢力向西延伸至黎巴嫩。

伊斯蘭國進入敘利亞為美國製造另難題,即美國與敘國總統阿塞德關係惡劣。美國指控阿塞德以聯合國所禁止的化學武器攻擊反抗軍,造成種族滅絕。去年阿塞德當選總統,華府也拒絕承認其正當性。但如今面對ISIS的共同目標,敘國希望與美、英、法等國協助,卻又要求美國在其境內的攻擊行動須獲得敘國同意。美國已派出無人機進行偵查任務,但在英國反對下並未同意與敘國合作。但歐巴馬已宣誓要「削弱並摧毀」伊斯蘭國,必須獲得敘國相關情資的提供,美、敘兩個昨日的敵人能否成為今日的朋友值得觀察。

ISIS也非省油的燈,頻頻利用歐巴馬的三大弱點進行攻擊。一是美國與敘利亞的矛盾;二是美國與同盟國合作的效率;三是美國人民厭戰心理對歐巴馬決策的影響。其中最後一點反映出美國多數民意仍反對美軍派出地面部隊參與海外戰役。根據8月份NBC/Wall Street Journal最新民調,僅有30%贊同美國應介入ISIS的威脅,有40%表示無法表態。這也反映出美國多數人民希望歐巴馬維持結束在伊拉克戰役的承諾,而這也構成現階段歐巴馬僅採用空襲以及提供伊拉克政府武器的戰略,而無意派遣地面部隊的主因。但美國無意冒犧牲美國軍隊的風險介入,其他歐洲國家同樣也是如此,未來美國能否儘快與其中東、盟國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或是歐洲的英、法等國合作是防止伊斯蘭國進一步興風作浪的考驗。

由於伊斯蘭國有成員散佈在美歐主要國家,他們已透過社群網站發佈照片與文字,威脅要發動恐怖攻擊。英國已提升反恐警示層級,美國也密切注意。伊斯蘭國持續透過社群網站散播恐怖攻擊行動,製造民眾恐慌,甚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即使遭到美歐反擊亦可以控制油田與水壩玉石俱焚。此外,伊斯蘭國也開始串連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少數穆斯林極端恐佈組織,將其勢力擴張到亞洲。

如何有效制止伊斯蘭國勢力擴大,甚而一舉殲滅?首先美國掌握先機展開主導性的攻擊行動,不能等到伊斯蘭國擴張。同時間歐巴馬必須向美國國會與民眾清楚說明必要性。其次美國必須與歐洲主要國家共同強化預防伊斯蘭國於其境內發動恐嚇攻擊的可能性。復其次美國也必須聯合其他中東國家切斷伊斯蘭國的金援與黑市商業買賣。最後,美國可運用此次機會與敘利亞阿塞德政府談判出一個不會違反美國利益、又能有效剷除伊斯蘭國勢力的合作方案。

作者:劉世忠(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