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急性後期照護實施至今已經半年,台中醫院急性後期照護病房主任賴仲亮今(28)天表示,教學醫院的急重症患者穩定後轉入醫院,二月收案至今二十六個個案,成功返家率約有八成,巴氏量表三十幾分到六十幾分,由嚴重依賴到生活獨立,顯見該計劃有顯著效果。健保署主秘蔡淑鈴則表示,以病人為中心,把握黃金復健期,快速接受強力復健,達到身體各方面的恢復,減少日後醫療與家庭長期照護的負擔,是該計劃最主要用意。

由全民健康保險署和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國內急性後期照護之現況與展望」座談會今天在新頭殼登場,由資深媒體人王克敬主持,邀請健保署主秘蔡淑鈴、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立法委員蘇清泉、台中醫院急性後期照護病房主任賴仲亮醫師及高雄長庚醫院主任張谷州醫師與會座談,結合官方、醫療方與消費者的不同意見,期望醫療資源能獲得更好的運用。

蔡淑鈴表示,健保署經過一年研議,借鏡美國相關制度,在急性醫療之後,依照病人失能程度,以病人為中心,把握黃金復健期,快速接受強力復健,達到身體各方面的恢復,減少日後醫療與家庭長期照護的負擔,這是該計劃最主要的用意。

她指出,該計畫推動專屬的急性後期照護病房,可以讓病患與家屬不再無所適從,並在區域或地區醫院建立專屬醫療團隊,讓患者能就近得到更好的照護。由於因急性醫療後短暫失能的病人類型非常多,健保署與專家討論後選擇了腦中風病人試辦該計劃。

台灣腦中風病人年約三萬人,過去這樣的病人在復健科長期住院,出院以後也必須長期照護,立委蘇清泉對此表示,過去有「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說法,顯見中風後長期照護對家庭的沈重負擔。

蔡淑玲說,另一部分也希望藉此計畫落實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推動後病人在醫學中心得到緊急處置,並在黃金復健期移到專門處理急性後期的病房,這個病房可能是在區域醫院或是地區醫院,有充足的人力能讓患者得到最完整的照顧。

她表示,針對患者對轉院的疑慮,照護期間,醫學中心的醫生也有義務組成團隊醫療,要到區域或地區型醫院的急性後期病房來照顧病人,這段期間可能一到三週,健保將給付費用。短期來看,健保雖多出一筆支出,但可減輕醫學中心的負擔,使醫療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這是整個計劃的精髓,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而長遠看來也大大減輕長期照護的社會成本。

高雄長庚張谷州表示,該計劃今年初迄今實施已有六個月,這是首次以行政體系來執行跨醫療體系系統化的作業。針對地區醫院的觀察,台中醫院急性後期照護病房主任賴仲亮則認為,教學醫院的急重症患者穩定後轉入台中醫院,二月收案至今二十六個個案,成功返家率約有八成,巴氏量表三十幾分到六十幾分,由嚴重依賴到生活獨立,顯見該計劃有顯著效果。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謝天仁指出,長期以來,健保體系裡的問題,就是醫院都在衝高病患數量,沒有了解健保本身目的在健康而非醫療。在健保法四十三條中,我們有很好的轉診制度設計,卻始終無法落實,致使大醫院壅塞,社區醫院逐漸萎縮,該計劃可以整合相關的醫療體系,服務品質自然提升。

針對經費與制度方面配置,立委蘇清泉表示,該計劃能夠創造三贏,政府、百姓與醫療提供者都能有好的發展。事實上台灣專科醫院整齊度很高,卻使用率偏低,因此垂直整合一定要做。該案立法院已進入協商,在此會期應可以審完,2016年正式上路,期待這個計劃可以造福更多急性傷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