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危機要不要疏散?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疏散的成本不高,頂多就是居民的交通住宿費用而已。但即使是台灣這樣高度資本主義化的地區,疏散與否的決策重心也從來也都不在於費用成本,而在於人心滿意度,也就是主觀的好惡。

工廠要不要停工檢測?從機會(災難)成本來看,停工的損失遠小於造成災害後的賠償金額。理論上來說,停工一百次也遠比造成災難更划算。但即使是最利益至上的企業,也難以在災害未發生時果決地停工測試管線洩漏。

-------------------------------

第一個問題的弔詭是,疏散引發的政治責任由決策者承擔,但疏散帶來的利益卻幾乎等於零。

第二的問題的關鍵則是,停工的損失由現場決策者(通常是受雇者)承擔,但停工的利益卻是負值。也就是說,停工只能減少潛在的損失(也就是不存在的損失),但卻會造成立即的實質損失。冒險繼續可以免於立即的損失,而且不一定造成災難。

會有如此的矛盾,起因於災難的未知性。

災難的未知性是人類無法克服的,只能用既有經驗透過統計來推測。經驗都是痛苦的,經歷過颱風災害的人,才知道颱風假的必要性。這次高雄氣爆意外的損失還未 完全統計出來。相信在數字浮現後,所有人應該都能同意「將疏散權和預期損失掛鉤,將停工權和預期災難掛鉤,並且明確量化」的重要性。

----------------------------

台灣人面對災難,就像台灣人面對正義一樣,只有素樸的歸咎概念。從機率上看,災難必然發生,即使管線固若金湯、消防隊配備齊全,災難還是照樣會發生,只是 機率降低而已。面對這種「非一非零」的複雜現象,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消極的放棄,將一切托付給命運,形成一種不負責任的宿命論,就像殉職消防隊長說的「我知 道這個很危險,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身為消防隊員,說出這樣的話是無奈,也是一種體悟與犧牲的決心。但荒謬的是,大多數人民竟然也抱持同樣的態度,對公共安全、工業災害、環境污染、、、、等 等公共議題抱持同樣的態度,這就非常可悲了。難道因為災害必然發生,所以就徹底放棄一切事前的預防,任由無能者和貪慾者為所欲為?

----------------------------

問題的背後恐怕還隱藏著更醜惡的真相,沒有人願意承認的真相:一部份台灣人面對公共災害,常想成為藉機獲利的那個人。不管是事後炒作重建商機,還是事前剋扣公安支出提高公司獲利。他人的死亡都是「宿命」,自身的利益才是真正的目的。

更大部分的台灣人,雖然不會主動用他人的生命換自己的利益,卻同樣以宿命為藉口,不肯或無力在事發前付出代價,寧願大方於事後的慈善捐助。這些慈善行為也 因此並非出於真正的幫助的善意,而只是「買心安」的藉口:既然災難不可知,何必犧牲眼前的利益?只要在事後拿出「善款」,就能安撫自己的良心,安撫自己疏 於預防的過失,安撫自己的自私造成他人犧牲的愧疚。繼續鴕鳥地無視他人專注於自我,並將自己的金錢支出高尚化。

如果在三十年前,李長榮化工造成新竹污染時,社會能果決地徹底清算責任,嚴懲肇事者,甚至解散公司,今天的災難也許可以避免。如果在半年前日月光偷排污水 時,社會能有同樣的關注,用同樣的力道處理,趁機強化公安法規,也許今天的災難也可以避免。就是少了這些事前的犧牲,才會有現在更大的犧牲。在台灣社會徹 底認清這種「延後付款」的利息代價之前,類似的公安意外,應該還是會繼續的吧?

(圖:中央社)

作者:二火(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