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24日宣布參選年底高雄市長選舉,矛頭直指現任市長陳菊施政多在做抹粉擦脂的工作,無視高雄市經濟蕭條、失業率高,年輕人必須外出謀生,根本看不到高雄願景,而質疑這就是所謂的「宜居城市」與「幸福高雄」,訴求換人做做看。

針對楊秋興的抨擊,高雄市長陳菊並未回應,不過市府新聞局則發出新聞稿指稱,縣市合併以來,在水利、交通等各項施政建設均比過去投入更多、成績更好,宜居城市更是前瞻性的思維,帶動地方發展。

楊秋與今天以「勇敢承擔,開創新高雄」表明爭逐市長的決心。他表示,高雄曾是全國第2大都市、世界第3大貨櫃港,南台灣的首善之都,但近年高雄的發展已落居全台5都之末。他說,很多年輕人要赴外地工作,年輕人的希望與前途渺茫,看不到高雄願景,他質疑這就是所謂的「宜居城市」與「幸福高雄」。

他說,市府施政都在做抹粉擦脂,預算多用於市政宣傳、拿政府資源綁樁,只熱衷公園改建、街道花卉植栽和大型活動的舉辦,卻無視於負債逼近新台幣3000億元,官員涉貪頻傳、城市競爭力衰退等;而市府大力宣傳的「亞洲新灣區」工程百分百由中央出資,或分擔大部分經費的工程,如果不是中央為縮短南北差距,致力建設高雄,這些重大工程可能至今都還是海市蜃樓,僅止於紙上空談。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24日下午則發布新聞稿,以數據展現縣市合併以來,水利、交通、經建建設等各方面的投入及成績,包括「區區有公車」,建置完成「4大轉運站」,「30分鐘生活圈」及公車行駛的總里程比合併前增加了20%。

市府指出,在象徵進步城市的污水用戶接管率,縣市合併,用戶接管增加了約6萬戶,整體接管率由38%提升到49%;治水防洪工程投入約161億,進行218件大高雄地區的水患治理、應急和疏濬工程,各滯洪池,都有發揮滯水防洪的功效。

新聞稿指出,宜居城市是前瞻性思維,對帶動地方發展極有貢獻。在「宜居」目標的帶動下,高雄市許多指標評比在5都中頻獲肯定。去年,第17屆國際宜居城市大獎,高雄又再創高峰,有11項公共建設入圍決選,而最後結果,共獲4金3銀3銅殊榮,得金數及得牌數是全國第1,也是全世界各城市中的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