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4日聯合發布了《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報告指出,中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年霧霾日數為25至100日,局部地區甚至超過100日。報告也稱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現增加趨勢,其中沒有帶來人體實質危害的霧日數明顯減少,但為人體健康帶來顯著負面影響的持續性霾卻顯著增加。
綠皮書還指出,霧霾天氣導致大氣能見度下降、引起城市酸雨及光化學煙霧現象,除了嚴重影響陸、海、空的交通,最令人憂心的研究發現是,這些現象會為氣候、環境、健康與經濟等方面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報告指出,霧霾會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人體肺功能及免疫結構,還會影響生殖能力。
據統計數據指出,霧霾天氣成因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冬季出現頻率明顯多於夏季,而從1961年到2012年期間,中國東部地區(東經100˚以東)平均年霧霾日數總體呈現增加趨勢,尤其在過去的10個月間,中東部地區霧霾呈現高發態勢,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就已達4.7天,較常年同期(2.4天)多出2.3天,是自196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報告還提到,1980年代之前,霧日數基本都在霾日數的3倍以上,但隨著霧日數日漸減少,霾日數呈增加趨勢,在近2、3年來霾日數均超過霧日數。霧是由水氣組成,顆粒約在十幾或二十幾微米的量級,本身並不算一種汙染;但霾是由空氣中細小懸浮微粒所組成,會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綠皮書也指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石化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而汙染物主要是熱電排放、重化工生產、汽車廢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及地面灰塵等,而光化學產物、局地烹飪、汽車廢氣等造成的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次有機氣溶膠,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氣象條件如高濕氣、降水日數減少等也會推波助瀾。
針對霧霾日數的增長,中國之前已經陸續實施如汽車限行等措施來試圖緩和,但效用始終不顯著;而為了實質解決霧霾問題,綠皮書也提出一些建議方針,例如建立跨地域的大氣聯防聯控機制,讓多部門聯合建設一個統一布局、覆蓋全國的空氣監測網,以聯繫部門和個別行業之間的協力平台,落實數據共享、措施共同制定、執法協力配合等。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