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備受期待的「阿拉伯之春」,近日以悲劇收場。埃及軍方血腥鎮壓抗議民眾,導致流血衝突,死亡人數高達630多人,受傷人數將近4000人。看在中國眼裡,這場「阿拉伯之春」的後續餘波,反而讓中共築起更高的「維穩」堤閥,慎防有心人士群起效尤。

俄克拉荷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喬舒亞•蘭迪斯曾告訴《紐約時報》,「大多數受到阿拉伯之春衝擊的中東國家,都歷經青年人口膨脹、失業問題、物價上漲及乾旱導致了經濟不景氣」。況且,這些都是失敗國家:國家分裂、人口過快成長、教育系統差勁、水資源太少。

有些問題中國正在經歷,例如青年失業、物價上漲;有些,中國則極力避免。

綜觀過去20多年的民主化浪潮,從「蘇東波風潮」、顏色革命,到近年的阿拉伯之春,中國都以謹慎、畏懼、嚴防的態度視之。2012年阿拉伯之春正值火熱之際,中國外交部藉著例行記者會,不斷重申:「任何人想把中東亂局引向中國、企圖改變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都是徒勞的。」

中共官方的發言並非空穴來風。爆發阿拉伯之春的條件,諸如年輕人的人口比重偏高、國家政體多黨制、媒體開放程度高、社團登記自由、外國「非政府組織」進入方便等條件,中國都不存在。

況且,面對這些群眾運動,中共眼裡看到的,並非「公民運動」崛起,而是聯想到幕後政治黑手(政團)的挑撥和海外資金(財團)的應援,所席捲開來的「西方化演變」意圖。

不可否認地,諸多中國的知識菁英對國家發展前景充滿憂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還曾形容,當今的中國宛如「怨婦社會」,人們對國家體系心存不滿,事事不論對錯都埋怨。

普羅大眾也卻實感受到社會不公不義的「不幸福感」、「仇富」與「嫌貧」的集體意識交相輝映。然而,目睹埃及當今的大動亂,反倒加深中國老百姓支持「維穩」的深層意識。這股意識在中共官方的推波助瀾下,更難以撼動。

其次,中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階段,一、二線城市更邁向消費社會階段。在高速發展的年代中,盡管幸福感低落、對社會的怨恨在催化,但百姓一來對未來「中國夢」仍有寄望;二來,看到埃及的動盪,加劇中國民眾的不安感,而拒絕動搖國本的「休克式」改革。中國社會恐懼,若穩定不再,原本擁有的東西恐怕也將付之一炬。  

在此環境下,中共屏除大破大立的政體改革,而轉向解決「技術性問題」。這類技術性解決路徑,更側重「議價」,更講求利益妥適分配的「生活政治」。 至於像「阿拉伯之春」國家的腥風血雨式的「政治變臉」,中共已在50年前就體驗過。中共高層不願、也不會再讓歷史重蹈一次。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