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習會」召開已滿1週,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認為,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會中所提的7項意見,顯示馬政府正透過政治原則的轉變與退讓,向中國要求經濟與國際上的讓利,很可能對後續談判產生實質影響,值得台灣人關注、警惕;而對於明天將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他則認為,可能會為部分產業帶來利益,但整體尚缺乏配套,對台灣的實質經濟效益也並不明顯。

童振源說,吳伯雄在會中所提主張中,第1項「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政治互信基礎」,就指出兩岸各自的體制都支持「一中原則」、都用一中框架來定位兩岸關係,而未提「一中各表」、「中華民國」;這與總統馬英九上任時所主張「只支持一中各表、不接受一中原則」背道而馳,引發政治關注。

雖然外交部澄清「一中」是指中華民國,但童振源說,如果不能在會中主張,而只能在自己的國內表述,國際上又普遍以「一中」為中國,事實上,國家尊嚴已遭受極大的傷害。不過,他也說,真正可能影響主權的是,馬政府正式接受「一中原則」作為前提後,將衝擊台灣的談判籌碼。

他回顧馬英九上任以來的兩岸政治互動,指出中國一直都在施壓,要確立一中原則。童振源說,今年2月,前總統連戰赴中國時的「一中」言論,還被總統府否認,認定其為私人行為,但在這次「吳習會」卻已態度轉變;中國很有可能繼續要求馬政府接受符合一中架構的政策走向,他呼籲各界對此關注、警惕。

吳在會中還提出「增強族群認同,祖先無從選擇」的論述。童振源表示,民族認同一直是中國推動統一的基調,但民族、血緣都是過去式;祖先固然無從選擇,但現代國際公民有權選擇自己的國家認同。他說,中共的對台政策如果不能認清現實,就會落入錯誤的假設,如政協主席俞正聲對「台獨人士」表示歡迎一說,童振源就認為,這顯示俞並不清楚台灣人的國家認同現實。

他解釋,民調一直顯示,多數台灣人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至於「極獨」人士,赴中交流仍有實際障礙,若中國有意開放,就應該直接拿出做法,而非只是口號。

童振源還以政大選研中心的調查數據為例,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比例相減作為「台灣人認同指數」,2007到2012年的5年間,該指數從38.3增加到50.7,增加速度比民進黨執政時期還快;在國家選擇方面,「拒絕統一」的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這些現實都給中共帶來壓力,而吳的主張則有意地緩和中共的焦慮,以維持兩岸交流。

吳也提出「有意義地參與國際活動」。然而,馬政府在過去所提的國際參與願景,包括加入世界銀行(WB)和國際貨幣組織(IMF),都尚未克服台灣在區域整合中的邊緣處境,需要向中國協商。而中國近期的國際打壓比以往更甚。

童振源認為,給予國際空間和明天即將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都是中國對台灣讓利、換取馬政府承諾「一中架構」的做法,但在國際參與方面,台灣的進展仍相當有限。

至於開放兩岸服務貿易,童振源認為,勢必會有資金、人力流向中國,但對於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卻不會有太大作用;而台灣服務業進入中國的行政流程是否能如預期順利,也尚未可知。他也指出,政府還沒有提出權衡受害產業的配套措施,只有受益者的利益極大化。

此外,台灣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排名第26,在亞洲只排到後段班。童振源認為,台灣服務貿易缺乏總體的經濟策略,只一味寄望於中國開放市場,不會有實際效益。

針對兩岸互設辦事處一事,他則贊成設立官方代表處,只是政府應就辦事處的功能、權益和規範作明確的說明,並坦誠的與在野黨溝通,如何防範台灣人對於中國在台設辦事處的各種擔憂,而非只是空白授權。他相信,若能談清楚權利義務,民意也會支持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