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今(7)天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發現,高緯度的日本四國島竜串海中公園海域竟成為珊瑚的避難所,此一現象十分罕見。報告因此指出,面對氣候變遷海溫升高的環境影響,熱帶海域的珊瑚可能必須遷移到高緯度的海域,以求生存。未來人類對於這些「邊緣型」(marginal)的珊瑚群聚,尤應重視研究與保育。

這項研究成果並已在2013年1月14日發表於專業國際期刊「公共圖書館」(PLoS ONE)。

這項研究是中研院與日本黑潮生物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進行,日前發現位於北緯32.75 度的日本四國島的竜串海中公園(Tatsukushi, Shikoku Island),該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超過60%。而且在73種的珊瑚種類中,可區分為7種的功能群。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指出,在高緯度冬天溫度低於熱帶珊瑚種類可以發育成珊瑚礁的海域而言,該海域珊瑚群聚的高覆蓋率、多樣性與多功能群,甚為罕見。

陳昭倫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當地過去的珊瑚物種歷史資料,發現該海域的桌形軸孔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很可能在過去100年間逐漸增加,成為現今竜串海中公園主要的優勢種類。

陳昭倫表示,造礁珊瑚以及其所建造出的珊瑚礁生態系,主要是分布和在赤道到南北迴歸線(0度到南北緯22.5)熱帶與亞熱帶之間。而在此海域造礁珊瑚已生存在其海水溫度上限,約在28-30度C左右。因此,由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水升溫平均只要超過0.5-1.5度C將嚴重威脅珊瑚的生存,進而影響珊瑚礁形成與生態系的運作。

他同時指出,造礁珊瑚面對海水升溫的可能反應除了滅絕之外,還包括調適現有的生理極限去生存在高溫下,發展出新基因型的珊瑚去適應高溫或是藉由洋流的飄送遷移到水溫較低的高緯度海域。

這篇新的研究報告發現位於黑潮流域的日本四國島竜串海域已發展出相當優良的珊瑚群聚,而且比對過去100年竜串海域的水溫和珊瑚分類資料也顯示水溫增加了攝氏1.25度C,且多種珊瑚抵達這個海域,而逐漸形成優勢物種。藉由了解現存的高緯度珊瑚群聚將可提供預測、評估未來熱帶珊瑚礁遷移的反應與趨勢。未來除了海溫的影響之外,有效的管理與其他關鍵物種(例如海膽)族群的健全生存,都是維持竜串海域健全的珊瑚群聚之重要條件。

依照聯合國組織「政府際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07年之預測,若全球升溫的情況沒有改善,本世紀末之前現存在熱帶與亞熱帶的造礁珊瑚將消失,而現有珊瑚礁生態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停止。

黑潮生物研究所係由2000年成立的日本黑潮生物研究基金會所支持設置之研究單位,旨在促進人類與野生動物在黑潮海域和諧共存發展。該研究由中研院主題計劃經費支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