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日起,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開始採用新制度,許多身障者反映對於新制度的內容仍然是一頭霧水!有的人擔心重新鑑定後,失去身障者資格,或者質疑自己需要再重新鑑定的必要性。殘障聯盟幹事楊靜宜指出,殘盟接觸到的身障者質疑包括新舊制差別、重新鑑定後是否失去身障資格以及持有永久身障手冊為何仍要重新鑑定等,身障者或家屬對於新制充滿焦慮與擔憂。

19日在新頭殼「一個不能少」的節目中,邀請聽障人協會謝素分理事長、愛盲基金會李英琪副主任與殘障聯盟楊靜宜幹事,分享引入新制以及身障者對新制的擔心與期待。

李英琪說明,內政部採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頒佈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而新制的重要精神是讓身障者說出自己的需求,且政府要進行障礙環境改造時,讓身障者可以參與社會且行使公民權。

新制除了鑑定身體功能與結構的損傷狀況外,也關注身障者參與活動的困難與環境障礙。謝素分舉例就聽障者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溝通問題,例如在就醫時,醫護人員都戴口罩,讓聽障者無法讀唇;在就學階段,若老師只靠口語授課而沒有任何協助措施,就會讓聽障生「鴨子聽雷」;而各項社會參與活動則非常需要手語翻譯或是多元化的溝通服務。

殘障聯盟在政府實施新制前開放諮詢電話,在殘盟工作的楊靜宜分享這段期間接聽諮詢電話常見的問題。楊靜宜表示,這些問題不外乎新制與舊制的差別是什麼?重新鑑定後,我會不會失去身障者資格?我目前持有的身障手冊是永久證,為什麼還要重新鑑定?而打電話來諮詢的身障者或家屬因為對於制度的內容都不太了解,也充滿了焦慮與擔憂。

李英琪說,依據先前試辦經驗,大約有2%的鑑定結果會有改變,而障礙程度大多是由輕變重;新制實施的第1年雖然有詢問身障者社會參與的狀況,但並不會納入障礙等級的計算,因此,鑑定標準還是與舊制差不多,實施1年後才會納入。

楊靜宜提出自己的擔心,之前申請輔具費用補助,她以肌肉萎縮症病友的經驗表示,輪椅氣墊座並不適合她,但治療師以減壓效果較好而堅持她應該使用該項輔具,導致反而產生許多使用上的困擾,而新的輔具補助表中有許多項目均要求需要輔具評估,她更擔心以後自己的意見可否被治療師採納。

李英琪說,這個狀況就像法國諺語所說的「通往地獄之路是由好心鋪成的」,專業人員應該更清楚新制精神,傾聽身障者與家屬需求,因為他們才是24小時與自己障礙狀況打生存戰的人,別一手握住資源,假專業之名作決定。

除輔具補助問題外,內政部因應新制所訂定的16項福利服務辦法皆在今年6月後正式公告,謝素分說,制度不斷改變也沒有對聽障者進行宣導,讓原本就不易掌握訊息的聽障者對新制更是不知不覺。李英琪則說,這些福利服務辦法顯然是中央開支票,但地方沒人力、沒經費可買單,不但部分新服務無法開辦,有些縣市甚至連新服務的內容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縣市落差十分嚴重。

殘盟秘書長王幼玲分享在新制施行首日到公所領取鑑定申請表的經驗,她說,公所對於新制的申請流程不太清楚,由於在公所需要勾選福利服務需求項目,身障者或家屬不見得清楚服務內容,而公所人員顯然也無法簡單介紹,導致身障者沒有勾選,無法進一步做需求評估,後續更不可能得到相關福利服務。

殘盟表示,可預見新制施行會有一段不短的陣痛期,但希望新制以身障者為主體的精神能具體落實。他們呼籲,雖然現在可能得耐心等待看得到吃不到的服務,但鼓勵身障者要勇於反應,民間團體要持續監督,讓身障者的需求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