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日前正式揭牌成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教授魏玓說,新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過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對文化及相關政策內涵頗有想法,這是過去文化與傳播治理較為缺乏的部分,應加以發揮;此外,面對將來可能的困難,一旦確認政策方向後,必須展現魄力、堅持與決心,克服過去文化被視為弱勢的問題,以此展開對話,作為推進的基礎。

「開放編輯室」今(23)日邀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教授魏玓,針對文化部所代表的文化治理意義,以及身為部長的龍應台,應如何著手進行文化政策的制定,及文化政策所需思考的核心概念。

魏玓指出,文化部的治理意義,必須能夠整合過去處理偏向菁英文化藝術的文建會,以及過去負責補助影視等通俗文化的新聞局業務。魏玓指出,以往的分工方式,並非恰當的治理設計,因為文化元素應該同時包括這兩種面向。大方向來說,整併新聞局與文建會是治理上的進步改革。

魏玓進一步指出,這種將通俗與菁英都視為文化的思維,雖然看起來很普通,卻是過去台灣所缺乏的。他認為龍應台應把握機會進行意涵的闡述,確立文化建設的目標與政策內涵,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方向後,才知道如何繼續進行。

龍應台過去曾發表不少有關文化與化治理的相關文章,魏玓認為比起過往,龍應台算是有想法的部長,但對於龍應台在文化部揭牌當天提到「會多聽取產業界的意見」的發言,則令人略感失望。他認為,產業發言固然很重要,但過去幾年文化政策所面臨的問題,正是因為只從產業、利潤的角度思考,而未考慮長遠的文化建設。

魏玓舉夢想家為例,認為文化部應思考在文化政策與補助上,如何適當而合理分配資源,才能讓台灣繼續在競爭中保有優勢。魏玓建議,比起將資源集中在知名度高且資源足夠的少數團體,文化部更應將資源分配給需要資源與穩定工作環境的文化創作者與工作者,讓更多人進入產業、提供適當的環境,以繼續活絡文化這個領域的機會。

身為傳播科系老師,魏玓發現學生雖然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和熱誠,但產業狀況不好,勞動條件也很糟,這些熱誠很容易被潑冷水。他建議龍應台要早點提出文化政策的大方向,並思考如何落實到產業環境。

最後,魏玓強調,文化政策不是只有產業支持,也要了解文化創作者、勞動者與消費者的需求與所處環境,而學界對於文化政策的意見也很重要。他並認為,文化部應該進行連貫而有系統性的市場產業調查,以實際了解產業現況,這對於制訂政策與學術研究都很有幫助,卻是過去政府最缺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