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這幾天的一個集會,使得國際間以GNH取代GDP的行動邁了大步。

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是「國民幸福總量」,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國內生產總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以GNH取代GDP,是把人民的幸福置於國家收入之上。

聯合國這個名為「幸福和福祉:界定一個新的經濟模式」的會議,討論了包括如何量化人民的幸福,客觀取得GHN的數值。潘基文說,GDP長期以來都被用作經濟及政治家(功績)的指標,在取得所謂進步的同時,人們悄悄失去的東西卻未被計算在內。

以GNH取代GDP來衡量並制定政策的國家,目前只有聯合國這次會議的主角不丹。不過,日本已宣布今年將跟進,英國、法國及歐洲委員會也已開始探究細節。

GNH是前任不丹國王於1970年提出,接任的年輕國王赫薩.旺楚克(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藉由出訪,成功讓世人認知「不丹是個快樂的國家」,至少吸引日本決定揚棄GDP這種「純物質」的經濟發展指標。

GNH也不純然屬於「純心靈」的範籌;在不丹,它有縝密的計算公式。赫薩.旺楚克去年在日本說,雖然GDP無法與日本相比,但不丹國民的「幸福指數」是世界第一。

日本今年因而宣布,政府將進行「幸福度」調查,未來不再以GDP為基準。所謂的「幸福度」,將包含工作滿足感、貧困率、平均壽命、有薪休假日等「經濟社會狀況」、「身心健康」、「家庭與社會關連性」3大指標,再分成11個領域、132個個別數據。

關於國民幸福的研究,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是「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利用調查數據,知名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把生存和福祉與GDP的關係,劃分為經濟收益階段(Economic Gains)和生活方式階段(Life Style)。

在經濟收益階段,福祉提高對經濟增長比較敏感,福祉隨著經濟增長明顯提高。而到了生活方式階段,經濟增長對福祉提高的作用並不顯著,即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主觀幸福」和GDP的增長就不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

不以經濟指標做為國家發展的唯一考量,是國際間逐漸形成的共識。在台灣,經建會也表示,將參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 (Your Better Life Index),編製「台灣生活指數」。

OECD去年5月首度公布「美好生活指數」,前3名是澳洲、加拿大、瑞典,美國第7,日本及南韓分居第19及26名,台灣多項指標都在末段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