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個由大學教授與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組織而成的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已於2012年2月18成立。這是繼台大研究生工會後,台灣首個由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大學教授等層級組織而成的學術勞動者工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表示,高教工會絕非大學老師的利益團體,而是希望爭取高等教育勞動者的整體權益,也希望能改變目前日益惡化的高教結構。

今(1)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到戴伯芬,為網友說明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籌組緣起。戴伯芬首先解釋,新版《工會法》雖然賦予了教師籌組工會的權利,但是並沒有給教師工會罷工權,所以社會大眾不需擔心教師是否會罷課、罷教。

戴伯芬指出,台灣曾經經歷威權統治的時代,當時軍公教是統治者統治國家的最佳利器,而工會組織也遭到長期的抹黑與打壓,讓社會對工會一直有誤解,認為工會是國營事業貴族勞工的專利,或者是顛覆國家的異議團體。不過這個狀況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工會組織也愈趨發展,但在教育領域卻還在戒嚴狀態。

戴伯芬說,台灣高等教育結構在近幾年出現嚴重變化,進而影響了高等教育勞動者的勞動結構;以大學來說,大量開放增設大學使高教學歷貶值,競爭激烈的大學間又缺乏退場機制,僵固的大學評鑑及升等制度更讓教師的力氣全花在上面。他強調,這種結構的惡化必須透過集體的力量來扭轉,高教產業工會就是大學老師的一項嘗試,希望能夠改善目前的現況。

戴伯芬進一步指出,大學教師面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繁雜評鑑制度,以及衝量不重質的學術生產,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升等的需求。她強調,高教教師與中小學教師最大的不同,就是高教教師除了教學,還需肩負龐大的知識生產任務,而這項工作卻被評鑑、升等等制度給形式化,有品質的學術研究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卻是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術論文,但品質卻非常差。

戴柏芬認為,現階段高教工會將針對私校教職員的勞動權益,以及建教合作生、實習生權益,分別規劃訴求行動;近期來說,高教工會將在5月1日勞動節與其他工會團體串聯行動,也會在9月28日教師節發起行動。希望可以發揮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影響力,改變高等教育中結構性的問題。

戴伯芬希望,未來高教工會能夠吸引更多在大學裡工作的學生,不論是研究助理、助教,他們都是高教產業的後備軍,工會的組織以及勞動意識都希望能從他們開始紮根,未來才能影響到整個高教結構。她也期盼能與教師工會、研究助理工會建立良好的互動,一起為改變教育結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