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根據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在臉書:「安眠藥殺人事件」文中表示,該篇登在BMJ Open的文章,其實是被BMJ退稿的研究,他對於媒體炒作不以為然,更擔心因此讓病患陷入極度恐慌。他表示,BMJ Open 內容包括被BMJ旗下期刊退稿的研究、廠商資助不便在正式期刊發表的專案,以及一些尚未成熟、但先想跟學術圈分享的研究成果。

陳豐偉也舉國外媒體的報導為例,指Time用很大篇幅討論研究限制,認為沒有證明因果關係,無法說是安眠藥致人於死(也就是,可能是因為有某些疾病的人不舒服睡不著吃安眠藥,這些人原本就容易早死)。

BBC在第二段就提到研究裡的「絕對風險」(absolute risk)很低,第三段提到還無法證實有造成危害,第四段說明病患毋須驚慌,不用停藥,若有擔憂先跟醫師討論。英國衛報用很大空間說明安眠藥的副作用,但也提到有研究限制,無法證明跟死亡率增加有因果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

他表示,從一般生活經驗,都可以察覺這說法不符事實,因為我們身邊吃安眠藥的親友,並沒有大批出現英年早逝的現象。會做這樣的推論,這位研究者的心態可議,可能是為了迎合大眾媒體,譁眾取寵。

新頭殼對於在不了解有關醫學這方面學術成果的差別之前,翻譯這篇研究報告,向讀者表示歉意,並已經另發一則較完整的陳豐偉醫師說法。請上網收看: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2754

新頭殼newtalk 2012.02.29 洪聖斐/編譯報導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近刊登1份研究報告,顯示服用某些安眠藥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5倍。

美國聖地牙哥絲魁健康中心(Scripps Health)評估,在2010年有50萬人因安眠藥送命。面臨風險的,不是只有吃很多安眠藥者,連每個月只吃1、2顆安眠藥的人,死亡風險都是完全不吃安眠藥者的3倍。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昨(28)日報導,這項研究在2002年到2006年間追蹤了美國賓州(Pennsylvania)1萬名安眠藥服用者和2萬3千5百名沒有服用安眠藥者。在這段期間,沒有使用安眠藥者之中,有1%過世;服用安眠藥者,則有6%過世。由於這些醫療記錄並沒有詳載死因,還無法確認為何安眠藥會導致較高的死亡率。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藍格(Robert Langer)指出,他們的研究團隊將這些研究對象的年齡、族群、BMI、菸癮酒癮,以及有沒有糖尿病、高血壓、過胖或氣喘等疾病都列入計算,但怎麼算,服用安眠藥者的死亡率都還是比沒有服用者高。

藍格說,研究人員以為這是因為服用安眠藥的人身體比較多病,因此試著將患病對象的資料先不列入計算。重新計算的結果,服用安眠藥的風險還是一樣高。

在美國,約有10%的成年人有服用安眠藥的紀錄。某些研究曾發現,服用安眠藥者罹癌的比例較高。藍格所隸屬的研究團隊就曾經發現,大量服用安眠藥者,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出35%。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個研究團隊正在嘗試進行後續研究,想要探索安眠藥導致較高死亡風險的因素為何。

藍格指出,服用安眠藥者醒來時的狀況類似宿醉,因此容易跌倒或出車禍,而且也可能因服用過量或者跟毒品產生作用而致死。

某些人以為藥效較短的安眠藥比較安全。藍格說,不是這麼回事!

「人們以為這些較新的、藥效較短的安眠藥會比較快排出體外,所以比較安全:其實不是這樣的!即便只是偶而使用,都會帶來可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