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達這個名字,許多人會立刻連結到「施明德的前妻」。但事實上,她對台灣民主發展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這個附屬的頭銜。近日艾琳達出版了自傳新書《美麗的探險─艾琳達的一生》,她說,回顧自己一生後,她發覺自己就像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探險,但事後回頭看,這些辛苦奮鬥的成果卻是十分美麗的。

艾琳達今(22)日接受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節目專訪,分享她所經歷的傳奇且波瀾變化的一生。

談到自傳新書書名為何為「美麗的探險」,艾琳達表示,由於父親是美軍,她在14歲時就跟隨駐紮在台灣的父親來到這個陌生國度。而在27歲再度來到台灣後,拋棄遠在美國的先生與小孩,離開了一個安全的環境,投身於台灣的民主運動,是段非常違背傳統價值觀的「冒險」。但事隔多年後再回頭看這段歷史,她認為這一生並沒有白活,而是做了許多相當有意義的事,「事後來看,這段探險是美麗的。」

艾琳達說,她熱衷於甘迺迪時代所揭櫫的理想,認為美國人應該打破種族主義,勇敢的將人權與自由的種子播種至另外一個國度,因此來到台灣後便投身於民主運動,並研究台灣女工的發展史。

艾琳達表示,當時的動機相當強烈,因為她是學社會學、人類學出身的,本應將自己的所學應用於此。身為一個美國學者,她對於自己周遭的環境一無所知,更不知道何時何地會有情治單位監控,她感到相當恐懼。「起初只是單純的透過學術研究切入於民主運動,但不知不覺自己也一步步踏進民主運動的核心當中。」

不過久而久之,她對美國的看法也逐漸改觀。艾琳達表示,她的意識形態與多半台灣人對美國的嚮往與崇拜不同;她堅決反對美帝主義,並認為當年甘迺迪時代的理想早已消失殆盡,「我所追求的是人權、自由與法治,後來才發現這些理想跟現實有極大出入。」

她說,美國時常扮演開發中或第三世界國家的支配者角色,從來不讓當地住民有自決的權利。美國當年支持蔣介石政權,只是認為台灣的戰略地位價值相當高,但美國從未發覺支持蔣介石是違背台灣人權的一件事。她認為,美國對蔣的支持,導致了接下來一連串的白色恐怖,美國間接損害台灣人權、阻礙台灣民主的發展極深。

被問到對台灣政治人物的看法,艾琳達批評,台灣政治人物普遍選擇與現實妥協,喪失理想;就連當時以黨外起家的民進黨,執政後也沒辦法維持自己的立場。民進黨執政時期,她就寫了一篇文章批判民進黨的黨內運作,「當自己黨內缺乏批判聲音時,就只好等著第三者來批判你。」艾琳達指出,陳水扁貪污導致紅衫軍出現便是一例。

而談到陳水扁,艾琳達表示,陳水扁的所作所為並非他一己之罪。陳水扁之所以成為階下囚,是台灣整體社會結構上所出現的問題,民進黨本身也應檢討基層的行為。但在貪汙罪證確鑿下,並非代表陳水扁本身沒有責任。

聊到當年嫁給施明德後帶來的影響,艾琳達則認為:「我從此變成他的附屬品。」但她也感佩施明德當年的作為相當大膽,若非跟施明德在一起,她可能永遠無法體會當年威權時代下的白色恐怖有多深,「早期他是個英雄,但英雄人物也是有弱的一面,到後面就慢慢變質了。」

最後,艾琳達強調,她寫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要讓當代的年輕人知道,人生的目標不能僅止於追求物質生活的安定,唯有爬出這個安定的環境,追求一個理想的目標,生活才比較有意義,也才能凸顯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