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鮪魚資源有愈趨稀少的趨勢,然而很多消費者卻不知道口中美味的鮪魚是如何得來?綠色和平台灣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指出,中西太平洋供應全球60%的鮪魚,而台灣在此漁場中擁有最多的遠洋漁船,可見台灣漁業對全球鮪魚資源榮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呼籲漁業署應秉持永續漁業理念,有效管理台灣漁船的過度捕撈,否則鮪魚資源將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殆盡。

高于棻在今(15)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中分析台灣在全球鮪魚保育可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說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漁場中登記在案的漁船數高達1953艘,是該海域所有漁船數的30%。台灣除了船隊最多,撈捕量也居該區域前茅,2009年的捕撈量衝到246萬噸的最高紀錄。

高于棻說,台灣漁船在公海的非法捕撈行為嚴重,早在數年前就曾遭到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的減量制裁,判處台灣大目鮪配額縮減70%、減船160 艘的處分。她批評,漁業署沒有因此認清事實,仍然以放任態度對台灣漁船的行為不聞不問。

高于棻表示,台灣漁船在國際上惡名昭彰,除了有設籍他國以規避台灣法規的「權宜船」做法,非法捕撈後在公海上轉給其他船隻的「洗魚」做法更為人詬病,遑論大型圍網漁船「一網打盡」所有魚類通殺的漁法,通通都是台灣漁船在國際海上給人的印象。

高于棻強調,綠色和平近來多次針對漁業署提出建言,但漁業署的態度都非常消極。她說,漁業署應該訂出最適當的鮪魚捕撈量,並且應該支持將中西太平洋四個帶狀公海劃設為保育區,讓鮪魚的族群量能夠回復到2001年的水準。

最後高于棻無奈地說,其實台灣的遠洋漁船所捕撈的鮪魚,大部分都到了日本饕客的胃裡,還有一些成為歐美罐頭工廠的原料,進到台灣消費者口中的很有限,然而漁船業者卻只顧賺錢不顧生態,讓台灣徒然背負破壞鮪魚資源的惡名,實在很不值得。

他再次呼籲,漁業署應該要管一管,否則不到五年鮪魚資源將消耗殆盡,屆時業者也沒有鮪魚可撈,那將是一個雙輸的局面,相信漁業署也不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