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文建會今年夏天舉辦第五屆「外亞維儂台灣小劇場藝術節」,甄選前往法國亞維儂絲品劇院演出的4個台灣團隊獲得相當不錯的佳績。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的未來發展,這次前往法國的林文中舞團藝術總監林文中說,政府應將預算用於培育藝術團隊、改善教育,而不是大量興建硬體建築。

新頭殼今(30)日中午12時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到林文中舞團藝術總監林文中跟大家分享這次至亞維儂參與演出的經驗,以及對台灣藝術表演環境的看法。

林文中說,這次送出的作品是去年完成的,叫作「尛」,尛是由三個小字疊在一起而成,藉此來呈現積木與幾何的概念,透過這個概念,用很抽象的方式呈現出積木的硬,與人體的柔軟形成對比。有趣的是,他說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一個小女孩的積木玩具,因此作品中也多少融合進了童趣的意味。

林文中還表示,其實不管是商業、特技、或是雜耍,都是藝術的一種,彼此無高低之分,純粹看想要吸引的觀眾群而定;而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原創性」占了重要的因素,除了原創性之外,更要讓觀眾能感受到與作品的連結性,

對於這次在藝術節中同場演出的外國團隊,林文中指出,因為歐洲近年來在舞蹈界並無指標性人物出現,造成他們想突破卻突破不了,因此路線走向極端,提倡概念性的呈現方式,用「不舞蹈」的方式呈現舞蹈,雖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行得通,但因為文化不同的原因,台灣不見得能走這套。

林文中進一步表示,台灣團隊這次出國受到政府補助,而一般國外團隊並不會受到其政府補貼,必須仰賴各自的商業手段,因此台灣較能展現各自的原創性跟創意;但是就文化部分,台灣人有些太過「生硬」,這樣的生硬其實對於藝術某些方面來說是很不好的。

雖然政府補助藝術團隊出國演出,但林文中仍遺憾地說,政府對於藝術團隊的常態性補助太少,造成發展有所窒礙,很多經費往往拿去建設各種看得到的硬體設備,如音樂廳、劇場,但是沒有足夠的表演團隊,這些場地終究只會淪為蚊子館,對於藝術表演的提升成效不大。

最後,林文忠也提到,對於從小開始的教育部分也應有所規劃,因為台灣在藝術相關的教育實在是不足,所以無法培育出傑出的藝術人才,也無法培養具有藝術欣賞素養的民眾。他強調,從對藝術的認識,到對藝術感到熱忱,這些是環環相扣的,而不是把錢拿去蓋東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