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是否曾發生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劉培柏今(29)日在蘋果日報為文表示,根據日本對於台灣禽流感病毒株演化研究,他「推算台灣雞場內早就存在有高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了」。他認為,去年1月到3月在彰化地區發現的H5N2亞型病毒,雖然農政單位硬抝是低病原性,其實應該就是高病原性病毒了吧?

蘋果日報今天刊登前劉培柏「日本戳了台灣《不能戳的祕密》」一文。文中,劉培柏引用今年2月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論文「在台灣分離的低病原性H5N2禽流感病毒於雞群中,繼代會演化成高病原性」指出,該文結論呼籲台灣當局,家禽罹患低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縱使死亡率很低,也應採取撲殺淘汰政策。

劉培柏表示,在2003年到2007年之間,國內禽場就陸續傳出有H5亞型禽流感疫情,很詭異的,居然都沒有登錄在官方的防疫資料中。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明文將H5和H7亞型禽流感都視為會對人、禽造成高風險的疾病,因此,就連所謂低病原性禽流感疫情,歐盟、北美、日、韓等各國都採全場撲殺淘汰政策。反觀國內,對發生所謂低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的禽場,觀望一段時間後,雞、鴨還是照常上市。

文中指出,日本學者將2003年和2008年台灣送請鑑定的兩株所謂低病原性禽流感H5N2亞型病毒作為試材,作一連串的雞隻接種試驗結果發現;病毒株由雞隻鼻腔內接種,經8代就會殺死接種的雞隻,呈顯高病原性的毒力。作者表示在雞群中有低病原性的病毒存在,大概6個月後就可能變成高病原性。

因此,劉培柏認為,依此推算,台灣雞場內早就存在有高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了,去年1到3月在彰化地區發現的H5N2亞型病毒,雖然農政單位硬抝是低病原性,其實應該就是高病原性病毒了吧?農政單位為何對雞場發現的H5或H7亞型病毒,從來就沒有作如上述病原性或毒力演變的研究?顯然是防疫上的大漏洞。日本學者居然會搶先發現台灣禽流感病毒演變的祕密,農政單位研究人員應該慚愧。

此外,對於國內檢測方式,劉培柏批評,農政單位不是常歸咎於候鳥水禽帶毒會傳染給家禽嗎?卻從沒對檢測到病毒用的雞隻作進一步研究,令人不解。這種野禽帶毒監測工作顯然流於形式,對防疫措施沒有實質幫助。

他說,從2003年到今年初,由國內野禽糞便發現不少的H5和H7亞型病毒,除H5N2、H5N6和H7N3外,還包括多株未在國內家禽發現,但在歐盟造成人、禽疫情的H7N7亞型病毒。

他認為,農政單位應像日本學者一樣,認真探討其對家禽病原性和毒力的演變,作為家禽防疫的參考才是,千萬不要只是淪為統計資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