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新聞」算不算是新聞?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動新聞不被認為是新聞除了因為是動畫外,主要在於表現的方式,如同小說中第一人稱書寫受虐兒童的心理,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告訴讀者這是經過查證的,那它的報導方式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不過,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卡維波(甯應斌)則認為,「動新聞」也是呈現新聞的媒介之一,「動新聞」這個非主流的新奇媒介使得真實跟虛假的界線被重新劃分。

2009年11月間,蘋果日報正式推出「動新聞」,其題材選擇與表現方式引起社會諸多關注與議論,並遭到兒少團體強烈批評,關係企業的「壹電視」在申請執照時亦因之遇阻,其新聞台等相關頻道的申請案迄今未能獲得通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18日舉辦的「卓新論壇」以「動新聞惹爭議,到底問題出在哪?」為題,邀集專家學者與兒少團體代表共同討論相關議題。

對於「動新聞」算不算是新聞的疑問,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動新聞不被認為是新聞除了因為是動畫外,主要在於表現的方式。以家暴案為例,動新聞以被害人、受虐兒的角度為呈現的方式,更有人說它很像「藍色蜘蛛網」,曾有NCC主委說,動新聞不是新聞,是一種類戲劇的表現方式,劉昌德說,它也是種「類新聞」。

不過劉昌德認為,新聞寫作是用文字在重建現場,聲音、畫面也是再現的素材,而動畫也是重建現場的眾多媒材之一。他強調,問題點不在於動畫本身,而是在於「動新聞」呈現的手法,如同小說中第一人稱書寫受虐兒童的心理,但是受虐兒本人並沒有表達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告訴讀者這是經過查證的,那它的報導方式就不能稱之為新聞。

劉昌德舉例說,像是電視報導總是有畫面拍不到或補拍的情形,這都是重建的方式,所以攝影跟動畫比例不是關鍵的問題,但是必須清楚告知觀眾這是重建現場或是做了哪些變更,區別真實與不真實的部分。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卡維波(甯應斌)則認為,「動新聞」也是呈現新聞的媒介之一,問題的核心在於道德檢查與價值。他認為,新聞再現真實在真實與造假之間是有灰色地帶的,而新聞倫理就是在管理這部分,真實與假的界線是約定俗成的、是可以改變的。卡維波舉例,一張老明星的舊照片跟動畫虛擬的現在模樣,動畫其實是更趨近真實的。

卡維波還說,「動新聞」這個非主流的新奇媒介使得真實跟虛假的界線被重新劃分。他認為,當初新聞動畫的興起是為了彌補影像的不足,然而媒體興起,影像充沛後,就必須考慮到影像適不適合播出的問題,動畫新聞的新聞倫理如果被建構起來的話,將迅速地被大眾接受。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動畫可能比真實更趨近於真實,將受害人當時的場景更鉅細靡遺的呈現出來,對當事人或閱聽人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這不是過去單純的文字或模擬圖片可以類比的。她認為,重點在於報導出來後對誰受到影響,尤其是報導中的當事人人權、隱私。

葉大華也強調,媒體的報導會影響大眾對社會、對犯罪的認知,在教育上更可能影響不同的價值觀。媒體的新聞自由應該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重視新聞的價值性而不是著重在政策的考量,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應受到節制才能取信於民眾。

劉昌德則指出,透過動新聞看到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人權、兒少保護間的爭辯,是社會裡不同團體之權益的拉扯,並無法透過單一法令去規範。法律條文的管制,並無法真正的去界定違規,而是必須透過不同團體去協商,並隨著時間的改變去管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劉昌德也呼籲,主管機關對於壹電視執照審核,不應是在於內容的問題,應該著重於新聞市場的考量,如今對審核的標準卻在於動新聞及蘋果日報的取向,是作了過當的內容管制。

劉昌德說,壹電視與動新聞的關係應該提出來討論,才能更進一步去探討動新聞所造成的問題,主管機關不應該直接把兩者牽連在一起,也必須讓大眾了解電視產業管制審核的標準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