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教育界不同團體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辛勤耕耘,雖然獲得不少精彩成果,但能看見此番風景的人始終有限。去年開始,一個共同關心教育的機制:「良質教育研討會」成形,究竟這是個怎樣的平台?為什麼今年要繼續舉辦第二屆呢?8日的「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總是以短褲、涼鞋造型出現的中華民國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老師,也是這次良質教育研討會的執行秘書,與我們談談良質教育研討會究竟在做些什麼。

丁志仁提到,去年良教研討會共有25個主辦單位,今年則成長到39個,這顯示出教育界伙伴是認同這個平台的。丁志仁說,良質教育研討會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台灣進步教育的博覽會」,在這裡可以看見體制學校、理念學校、自主學習…等團體在各自場域中精彩的努力,是一個讓大家認識彼此的平台。另一則是「行動派的教育國是會議」,舉例來說,今年政府預備推出12年國教,因此研討會特別安排了將近300分鐘的大議程討論12年國教,其中也會針對教師開始適用於工會法一事,討論教師的法系適用問題。12年國教議程結束後,將組織團體進行立法遊說,為12年國教爭取專屬財源及合適法源,良教研討會提供關心教育的人們一個討論平台,並能共同策劃後續行動。

丁志仁認為目前教育採取「兩條腿走路」是個好策略,體制學校應採穩健推進,而理念學校可以快速創新、多方嘗試,兩者間也應該經常交流。

教育社運區塊組織化程度持續提高,而且彼此互通聲息,使教育情報流通變得極其透明,這是教育走向公共的基礎。這次研討會中的「世界咖啡館」活動,就是專門設計給不同領域伙伴交流的場域,讓大家共同討論台灣的教育可以怎樣不同和如何行動。丁志仁也提到了環境教育,他認為未來子孫成為氣候難民的機率很高,因此也安排了一項帶狀議程,從甘特寓言所倡議的藍色革命開始,透過教案分享、河川教育議題,再到環境公民的培養,這對未來深化環境教育有制高點作用。

除了每年辦一次的良質教育研討會,今年也將開始規劃跨年的合作內容,例如:「福留子孫維基」議題,教育不能只從教育內部看,教育是社會典範轉移的一環,也涉及到國家總走向的問題。例如我們要將環境破壞殆盡,還是要留下好山好水給子孫呢?這就需要教育和國土、環境、產業、租稅、生活等領域結合。

丁志仁也提到「海外華人教育聯絡網」議程的規劃,此議程設定結合符合「生活在國外或有在國外居住經驗」、「懂華文」、「願意在網路上互動」、「關心教育」等四項條件者參與,成為臺灣教育的網路外館尋群。

6月10日至12日在國家教育研究院三峽院區舉辦的「良質教育研討會」,非常歡迎關心教育的公民上良質教育網站(http://www.quality-learning.net/2011/)報名與會,一起為教育改革方向貢獻心力。這個研討會並非只是聽,而是邀請大家一起行動和參與。第一天議程主軸鎖定在整個教育公共事務,第二天則分成三條線:包括環境教育、教育科技,以及理念學校的精彩教學法,最後一天則和大家談談12年國教方案、特教與學前教育,以及蒙特梭利、現代書院教育…等創新的教育方式,內容精彩豐富,相信必能讓與會的您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