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是一句從上個世紀末就流傳的預言。《國際論壇先鋒報》今天刊登專欄作家鮑林(Phillip Bowring)的文章,對這個預言加以檢討。

鮑林指出,儘管許多人認為21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但事實上亞洲的經濟表現優於世界各地的時代卻可能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要評估亞洲的未來,需要看的不是其最近的表現,而是其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其他區域的經濟潛力。

許多人假設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成功模式正在中國複製,印度也將採行,將亞洲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讓亞洲的所得與其人口比例一樣可觀。然而鮑林指出,事實沒有這麼簡單。富裕的亞洲國家、中等收入的亞洲國家,與貧困的亞洲國家各自都有必須去面對的艱鉅問題,其經濟成長領先群倫的地位在10年後將難以為繼。

富裕的亞洲國家之人口結構問題比其西方對手更為艱鉅。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老化問題頂多比日本晚10年,而這些國家的出生率還更低。人口統計學家認為,10年後日本的勞動力將會有所成長,原因是退休年齡延後,而且更多女性出來工作。然而,西方國家也同樣將退休年齡延後,而且出生率較高,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比較小。因此,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將不會比東亞國家嚴重。

中等收入的亞洲國家,包含中國在內,面對的問題更有挑戰性。這些國家能否躍進到頭等國家的地位?中國看似最有機會,因為該國將大量經費投入高等教育,並且有足夠的儲蓄可以投資最新的科技。然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報告,想要成為第一等國家還需要兩個條件:妥善的治理,以及更平等的所得分配。亞銀認為,亞洲中等收入的國家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差。

鮑林指出,中國打擊官吏貪瀆並不成功,而國家在經濟領域中扮演的角色過大,也可能扼殺創新能力。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學到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所得分配,反而更像貧富差距甚大的拉丁美洲國家。中等收入的亞洲國家也沒有致力於面對環境汙染問題和氣候變遷問題。中國的人口結構也正在迅速老化之中。

南亞的高出生率將造成亞洲成長的負擔。到了2050年,南亞的人口將佔整個亞洲人口的45%,但這些年輕的人力很難派上用場。印度人的平均教育水準在亞洲敬陪末座,甚至比巴基斯坦和中東與許多非洲國家低。南亞地區的儲蓄率也遠低於東亞國家。

鮑林在結論時指出,該是時候停止空談「亞洲人的世紀」,而去關心該做些什麼才能讓這個預言落實了。